□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张凌漪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颜昱晔
二胡、古筝、围棋、国学经典诵读、安塞腰鼓……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天山南北唱新歌”调研采访团的记者们无不被孩子们的多才多艺所叹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一间挂满了国学和历史知识展板的教室里,孩子们捧起竹简,大声诵读着《论语》中的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该校校长库尔班·尼亚孜来说,这样的场景,放在20年前“想都不敢想”。
通用语言,开启人生新篇章
2003年,库尔班·尼亚孜筹资60万元,在依麻木镇人民政府无偿划拨的12亩土地上创办了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当时,依麻木镇99.5%的人口是维吾尔族,绝大多数人不会说国家通用语言,教学之“难”可想而知。
“我们足足用了一个月,才教会孩子们最基本的‘吃饭’‘睡觉’等生活用词。”今年52岁的汉族语文老师申蕾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学校成立之初,她就在这里工作,对当时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一位老师会带领孩子高声朗读,另一位老师作出相应的肢体动作,并不断重复,直到孩子们真正明白每个汉字的含义。”她说,比如学习“坐”这个字,另一位老师就会不停地做“坐下”这个动作。
随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当地的不断推广,到了2010年左右,申蕾欣喜地发现,不仅是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普遍会说普通话,与学生家长沟通时用普通话交流也非常顺畅。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开启孩子们通往广阔世界的‘金钥匙’。”库尔班·尼亚孜高兴地说,办学21年来,学校共毕业学生1300多名,其中900余名学生考入内初班,录取率达70%,400余名学生考入上海、天津等地高校,他们走出家乡,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
结对帮扶,传统文化进校园
在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当地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温宿县第七中学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社团活动,开设武术、衍纸、剪纸、活字印刷、国风手绘等社团,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
该校五年级学生热亚提·阿迪力所在的班级中,有维吾尔族、蒙古族、汉族、土家族、阿昌族学生。课余时间,热亚提·阿迪力选修了国画、戏曲等课程。暑假的时候,他和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对口帮扶校之一——浙江省金华市湖海塘小学研学,结交了不少好朋友,还以浙江的山水为题材,创作了一幅水墨画。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为帮助该校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西北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湖南科技大学等学校派出教学骨干力量,开展结对帮扶、线上线下送课等活动。
从上学期起,温宿县第七中学语文老师罗星与浙江省义乌市新丝路学校教师汪洁琴结成了师徒。在一次“线上”送课活动中,汪老师将绘本与语文课本结合的教学方法给了罗星很大的启发。于是,在教授《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节课的时候,罗星让班上的学生试着用给动画片配音的方式,向小伙伴讲述这个故事。新颖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学得更投入、更有积极性了。
汉风楼、唐韵楼、宋致楼、孔子像、兵马俑雕塑……漫步温宿县第七中学,别出心裁的校园设计,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希望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温宿县第七中学党支部书记李明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