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喜祖
乌礁湾,是我家乡的一方后海。一道S湾形状的绵长沙滩,将自己卧成了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把大海“蛟”成两边。老家的村前,于是有了一汪前海,村后又有一片后海。这一处神秘的小岛——乌礁,因被命名为乌礁湾。
一
自然有大美,后海之厚是诗意风景之厚实。
碧空静,微波莹,秋风轻,鸥鸟鸣……一次次眷顾这里,观霞、听涛、赏湾、阅古、朝圣,沉浸式地感受它的精致妙境,次第欣赏与阅读。风,真如画师一名,把景落笔一海;海,却似弥勒一尊,将风拥抱于怀。潮声,好似以宫、商、角、徵、羽之美妙韵律,欢唱着一曲曲“归去又来兮”。
沧海桑田,世纪更迭。这海湾,如今湾阔绵长,尾随着峰奇洞异的苏峰山、亲营山、大帽山等依次排跶于海湾。与孤鹜齐飞的落霞,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开出了光,嘴巴微微翕动着说:“让我带你穿越到白垩纪,看看那乌礁湾的当年,你对海洋因何产生文明与文化的疑问,就不再浅薄。”
于是,逆着时光,我走进时空“虫洞”,赏阅这部亘古至今的海洋文明。那时,这一带湾区的风光如此:苏峰山屹立于海湾首端,蕴藏于“冬古动力带”的神物——硅砂,纷纷被抛落凡间,在此海湾靓丽铺展。这些踏上去软糯、看上去金铄,宛若锦缎之沙滩,将大海环抱于胸前。
当思绪回归现实,身边有人云:“春,天青色等烟雨;夏,涛声依旧来复去;秋,瀚海无垠接长空;冬,长风卷起千堆雪。晨,金乌升腾耀海天;午,浮光跃金铺锦帛;晚,半江瑟瑟半江红;夜,一湾渔火照无眠。”偶遇一群外地游客,他们对“每季风景异,四时风光迥”的海湾这一番美言,让我不禁感叹:乌礁湾的风景,宛若海天盛宴,这便是它倾倒无数画家、摄影家、文学家与诗人为其描摹、定镜、传扬的原因吧。
而与大海的一番无语之对白,也令我恍然大悟:当你劳师远足,对他乡风景极力膜拜与赞叹之时,是否关注到你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同样也光彩照人?
二
后海之厚,还在于其物产的丰厚。
绑竹排、驶缯船、造大翘,以及现如今的钢质渔船……向海讨生活的一切本领,在这方海域独领风骚,娓娓诉说着在这片“蓝色田园”耕耘的艰辛。而由大海诠释出来的人类劳作文明,既具备了所有“牧海人”的内在元素,也展现了其独特的个性。一位钉船业非遗传承人如此达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处风浪孕育出不同的造船技艺。东山岛渔船传承的手艺,美在镌刻进了这片海域的人文环境,美在情感和情思的融入,美在“格物致知”与古今继承。
而海鲜美食,是千百年来这方“出没风波里”的讨海人“舌尖上”的故事,是他们所熬煮出来的饮食丰韵。“一伍二红纱,三枪四马鲛,五鮸六加勒……”之时令海鲜民间歌谣,唱出了渔家人对海之物产的一片崇敬之意,也生发出以海为生的人们对海之丰富物产的深厚情感。“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中国鲍鱼种苗之乡”一众桂冠,就是此湾所产之鲍鱼的荣誉。
这里的人们豪情满怀地说:“我们不生产海鲜,我们是大海的搬运工!”看看,“一锅白水煮清欢”的白灼小管、清蒸巴浪鱼、紫菜银鱼汤、萝卜沙虫汤,还有“酱油水带鱼”“土著生蚝”“马鲛鱼丸”……此地海鲜,传承与铺排出不胜枚举的海边人餐桌上那满目琳琅。
乌礁湾,虽然没有诗词歌赋名家的加持,只能“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但尽管如是,也依然掩饰不住其出色的风景、厚重的历史与味蕊上的丰美。
虽然我的“文字背包”很小,但我依旧觉得,家乡就是经典杰作,就是值得我一辈子虔诚膜拜的“喀喇昆仑”“阿勒泰”“莫高窟”与“楼兰”千古……
三
被时空雕塑的后海,还曾经记载着人类文明、记述着一页风云与刀光剑影。
考古发现,东山岛的文明始于唐、盛于明。史载,隋唐以后,随着戍边和民族大迁移,大批中原汉人南下,给这个弹丸之岛带来了新鲜的中原文化。随之,中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并大放异彩,逐步积淀演化形成了这处海岛个性鲜明的“史前文化”“关帝文化”“石斋文化”“闽南文化”“渔猎文化”等多元文化特征。
此时,我的思绪又停落在“搏风打浪独木舟,穿越古今世界人”的南岛语族遗址,以及人们在海中捞起的大量人类古文明活动的遗物上。倏忽进入鼓膜的分明是,陈元光雄壮挥师的旌旗猎猎、南宋败北逃亡至此的凄凉声声,还有大帽山的贝丘历史遗存以及在冬古村海域考古人员所起获的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夷的古沉船遗址……这后海,留给人们的都是“限量版”遗存。
这一方海域还有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一丛树仔摇紧动,海边查某会搬网。手擢索,行退步,腹肚夭,食薯枯。目珠涩,睏沙铺,日搬晚搬穿短裤……”这首题为《海边查某会搬网》,以闽南方言演唱的歌谣,再现了生息繁衍于海边的“查某”即女子,与男人一样从事“拉山网”这种讨海生活的体力劳作之场景。虽然寥寥几行文字,却是对闽南海岛人们辛苦劳作细致入微地描摹。
诸如此类的民间作品,在这个岛上经久不衰,广为传唱。“正月正,猪脚甜粿吊满厅;二月二,蒜头炒猪耳;三月三,杨梅李子滕头担;四月四,青竹梅,红竹记;五月五,龙船鼓,拍脚步;六月六,尖担匣步涂里凿;七月七,多尼乌,龙眼毕;八月八,抽豆藤,拾豆荚;九月九,风筝半天哩啦哮;十月十,尖仔米饭涨白目;十一月是冬天,家家厝厝人食圆;十二月是年边,挨砻舂米好过年。”从这首《十二月事物歌》中,人们可以看到世代居住于此的人们,那悠然自得的田园农耕生活画卷……
在乌礁湾,这些流传已久的民间文学,如珍珠璀璨,熠熠生辉。虽不一定有“魏晋风度”与“唐诗宋词”华章那样出类拔萃,却记叙了此地人们生产生活、人文地理变迁的史实,以及美丽的神话传说,既呈现了它的文脉连绵,亦彰显了当地人的生存智慧。
……
夕阳下,一群傍着余晖在沙滩上的渔家小姑娘正载歌载舞,那柔美的歌声飘荡在碧波之间,美得那微微涌上沙滩被落霞晕染成秘色瓷的潮汐也眼带笑意。乌礁湾的美,就在于它景致的唯美、物产的丰富,以及墨韵与书香俱有的底蕴。如斯之湾区,虽然仅仅是大美中国的海角一隅,却是值得游客们停留的诗画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