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妇女工作 PDF版下载

版面: 妇女工作

用一只虾带火一座城

“潜江虾嫂”和她们的“大买卖”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鹏

    早上5点,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江汉平原,“潜江虾嫂”陈德英已和丈夫、儿子一同驱车出发,前往位于潜江后湖管理区的“中国虾谷”。这里,是他们一家奋斗多年的地方,也是他们实现梦想的舞台。

    安排分拣、装冰打包、开票送货……63岁的陈德英干劲十足。1999年,她和丈夫从家门口收虾卖虾起步,如今小龙虾的生意越做越大,一家人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陈德英的故事,是湖北潜江小龙虾产业兴旺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个闻名遐迩的小龙虾之乡,像她这样的虾嫂还有很多。她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书写着一段段创富故事,为乡村振兴贡献着巾帼力量。

    白手起家的第一代“虾嫂”

    时间回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在一次朋友聚会中,陈德英得知小龙虾市场潜力巨大,这让她和丈夫魏开庭看到了商机。两人毅然决定放弃原有的黄鳝生意,投入小龙虾的收购与销售中。他们在浩口镇租下一间小屋,支起了一个简易的小摊,开始了创业之路。

    2016年,陈德英夫妇关闭了在家门口经营了17年的小龙虾门店,举家搬到了刚刚落成的潜江小龙虾交易中心。这个后来被称为“中国虾谷”的地方,汇聚了来自各地的小龙虾养殖企业、加工企业、电商企业、供应商、采购商。“在‘中国虾谷’的最大好处是销售渠道拓宽了。”陈德英介绍,“中国虾谷”还出台了一系列创业优惠政策和金融服务,为商户们的生意提供坚实的保障。

    如今,陈德英夫妇的“魏氏水产”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稳定的销售网络,每年收购销售小龙虾约1000吨,营业额达4000万元。陈德英的两个儿子也放弃了在大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投身小龙虾产业。抚今追昔,陈德英感慨万千:“对小龙虾产业很有信心,我还要干到70岁。”

    开拓新天地的“二代虾嫂”

    随着小龙虾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开始加入这一行业中来,进一步推动潜江小龙虾产业的快速发展。

    “90后”王宇就是潜江“二代虾嫂”中的一员。大学毕业不久,王宇就回到老家创办了从事小龙虾经营的蓝跃合作社,随后,她又抓住新媒体的风口,线上线下同步宣传推介,让潜江小龙虾的名声越传越远。

    随着小龙虾产业的知名度不断扩大,前来潜江研学、旅游的各地人士越来越多,由此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返乡创业的代丽看准机会,于2022年在后湖管理区关庙办事处创办了自己的丽人湖畔民宿餐厅,又逐渐做起了小龙虾批发、直播带货和免费技术培训,凭借全新的经营理念和方式,成为当地小龙虾产业新生力量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能有自己的一番事业,我觉得很开心。”过去做服装生意的杨洋于3年前开始转行做小龙虾生意,过上了起早贪黑的生活。每天凌晨2点,她都会去龙虾基地收虾,还会用网络直播来推销产品。虽然辛苦,但她觉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虾嫂背后的“温暖之家”

    在潜江小龙虾交易中心内,每天都有大批妇女在各个岗位上忙碌。每到小龙虾上市高峰期,在交易档口工作的“临时虾嫂”超过2000人。

    针对潜江小龙虾产业飞速发展,广大妇女深度参与其中的情况,潜江市妇联与组织部门积极沟通,在虾稻产业链建起多个妇联组织,将大批从事虾稻产业的巾帼致富带头人、金融机构女职工、水产部门女技术人员吸纳为妇联执委,为基层妇联注入了新鲜血液和专业力量。

    此外,潜江市各级妇联还积极举办虾稻养殖、电商基础知识等各类培训活动,提升“虾嫂”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还在合作社、企业、交易中心档口和巾帼致富带头人家中建立起“妇女微家”,开展“最美虾嫂”评选、巾帼健康讲堂、养殖技术讲解等活动,为“虾嫂”们提供了展示自我、交流经验的平台。

    作为“三新”领域妇联维护女工权益、开展关爱服务的成果,小龙虾交易中心“虾嫂之家”的设立更是为“虾嫂”们提供了一个温馨的港湾,这里不仅配备了微波炉、女性用品、医药箱等,还专门为哺乳期的年轻“虾嫂”开辟了一个安全空间。

    潜江市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潜江市妇联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妇女群众在家门口创业就业提供更多优质岗位和机会,也将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和方法,为“虾嫂”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