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冮树革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分析当代中国妇女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服务妇女事业发展的实践需要,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北京妇女理论研究会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日前在北京联合举办新时代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专题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从新中国妇女事业发展成就和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前行。来自中国妇女研究会、中国妇女报社(全国妇联网络信息传播中心)、中华女子学院、北京妇女理论研究会、北京市妇女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紧密围绕会议主题,从不同的领域就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和交流。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所长袁振龙研究员主持会议。
广大妇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的实践力量和推动力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更好发挥妇女的“半边天”作用。会上,中国妇女研究会秘书长杜洁从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出发,提出妇女发展研究的理论问题,包括要提升历史和文化自信,增强妇女发展研究的主体性和原创性;要立足中国实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妇女发展的逻辑关系,对妇女理论的重要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等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中国妇女报社(全国妇联网络信息传播中心)编委、《新女学》周刊主编蔡双喜结合课题,分享了团队实地调研新时代中国妇女人权故事的实践和思考,透过受访妇女在医疗卫生、科技创新、环境保护、文化教育、乡村振兴等领域推动人权进步和发展的故事,她们发现坚持党的领导、实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重视教育培训与技术创新、发扬中国妇女的“四自”精神是保障妇女人权的关键要素。个体故事可以反映宏大的人权进步,今后还要坚持主流定位、特色表达、融合呈现的原则,更生动地讲述中国妇女人权故事,更全面地展示中国人权事业进展。
妇联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中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组织、引领、服务和推动的作用。会上,北京市妇女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白春燕从妇女的社会政治参与、妇女的民生权益以及妇联组织的改革发展等方面分享了北京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进步。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发展实践中,妇女儿童事业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妇女儿童发展总体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部分指标达到了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作为一项社会政策,儿童政策已经成为社会政策研究的重要内容。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南方就推动儿童参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目的、意义、工作重点以及具体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需要明确社会政策中儿童参与的内容,建立健全儿童参与的渠道,加强以儿童为中心的公共服务设计等。此外,还需要将儿童参与长效机制建立作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协同机制的组成部分,推动儿童参与儿童友好城市和友好社区建设。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加强和优化公共政策,融入性别视角,推动社会政策创新和完善。中华女子学院妇女发展学院副院长王向梅教授认为,公共政策分析的成果,有助于改进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质量,优化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提高公共决策和公共管理的水平。在公共政策中引入性别视角和加强社会性别分析,有助于发现社会性别差距、性别角色、性别关系、性别文化。在实践中,要将社会性别视角引入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环境等相关领域的政策与实践,不断推进政策优化,提高社会治理效能,促进社会和谐,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妇女报社(全国妇联网络信息传播中心)媒体智库中心副主任、《中国妇运》主编富东燕进行了研讨与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副编审潘飞、中华女子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张源、北京市妇女发展研究中心王冠伟,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就家庭美学、社会性别与传播、男性研究、妇女史志等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主任冮树革研究员作了学术点评发言。他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巨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建立了包括广大女性人才在内的宏大的人才队伍,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广大妇女在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力量和推动力量。在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持续深化妇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推动妇女理论创新,加强社会政策分析与构建,讲好中国妇女发展的故事,服务妇女发展的实践,不断书写新中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史。
(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