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综合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综合

扎根西部的胡思翱、李宏杰夫妇

为国“铸剑”,赤诚托举国与家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党柏峰

    □ 李倩

    清晨闹钟响起,胡思翱叫醒丈夫李宏杰和儿子。李宏杰去厨房准备早饭,胡思翱给儿子刷牙洗脸,换好衣服。吃过早饭,一家人出门,儿子抓着爸爸妈妈的手,蹦跳着进入幼儿园,挥着稚嫩的小手与爸爸妈妈告别。虽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早晨,但对于来自航天四院的胡思翱和长年驻扎在外的军人李宏杰来说,一年却只有半个月这样的幸福时光。

    学以报国 扎根西部

    2009年,胡思翱入学被誉为“国防七子”之一的西北工业大学。那一年,西北工业大学自主研制的三型10架无人机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这是无人机首次在阅兵中亮相。

    参加阅兵式后,无人机回到学校展览,陈列地东方红广场人山人海。“拥挤在人群中的我,第一次实实在在触摸到国之重器,而那之后的4年,我一次次被学校参与研制的尖端设备所震撼,一次次被国防军工战线上的杰出校友所鼓舞,军工报国的种子就在那时悄悄种下。”胡思翱说。

    同样怀揣着赤诚的军营梦,李宏杰报考了国防生,他与胡思翱在校园中相知相恋。在校时,还是情侣的两人每天都会路过那尊“为国铸剑”雕塑,沉默庄严的雕塑成为他们甜蜜爱情的回忆,也见证着他们共同献身国防现代化事业的纯真初心。

    研究生毕业后,胡思翱放弃了去北京和广州的工作机会,没有丝毫犹豫选择来到航天四院扎根西北,从此与航天事业和浩瀚苍穹结下不解之缘。两个人也开始了迄今十多年、相距数百公里的异地分隔。

    科研工作是辛苦的,为了兼顾数百个工况指标要求,胡思翱曾经一遍又一遍调参数,一轮又一轮做仿真;在加班试验的深夜,她努力睁开疲惫的双眼;在项目攻关最吃劲的阶段,她也曾为了技术难点在夜里辗转反侧;在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的欢庆时刻,她蹲坐在西北大漠深处热泪盈眶……提及这些艰难的工作,胡思翱温柔而坚定地说:“也不是没有为此苦恼过、哭泣过,但作为航天科技人员,我做的每一点努力,都是在推动国防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我也总想起我的丈夫,人民军队是国家和民族的利刃,而我们军工人就是人民军队的坚强后盾和坚固磐石。”

    入伍十余年来,李宏杰跑过天南地北很多地方,他曾在北方的严冬季节踏着皑皑白雪前行,曾在西北的戈壁上被狂风吹得脸颊生疼,也曾在南方山区湿热的密林里穿梭。而每每这时,这个铁血汉子也总能想起心中那块属于家人的温柔角落,虽然不能时时刻刻陪在他们身边,但正是有他和千千万万战友们保家卫国,才能让孩子们在一个和平又强大的祖国平安成长。

    伉俪情深 筑梦家国

    今年是胡思翱和李宏杰结婚的第十个年头,漫长的时光从不曾消磨两人的感情。

    因为长期两地分隔,李宏杰对胡思翱和儿子总感到亏欠,胡思翱却从不抱怨,总是全心全意理解支持丈夫的工作。

    前两年,李宏杰从指挥岗转为一名政工干部,面对工作身份的转变,从没干过政治工作的他感到有些茫然。“那段时间他总是说,自己只适合‘舞刀弄棒’,根本没想到会去做政工工作。”为此,胡思翱经常跟丈夫电话谈心,两人还一起看电视剧《功勋》,从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人生经历中,学习一名基层政工干部应该具备的素质。“虽然听起来有些‘鸡汤’,但当时我们确实从中学习到了很多。”胡思翱说。

    逐渐地,李宏杰打开了心结,一心扑在新的岗位上。他找战士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家庭、学习经历、兴趣爱好……生日那天,刚刚被评为所在部队优秀政工干部的丈夫寄来一张贺卡,寥寥数语却满含深情:“相隔千里、家国相依,一切都会更好的,都是值得的。”

    “我常想,我何其幸运,拥有这样一位人生伴侣。在大学时,我们是同窗;毕业后,我们结成了夫妻;到如今,我们更是志同道合的战友。”说起那个近在心底深处、远在天南海北的他,胡思翱的眼中闪着暖暖的星光。大西北的热土见证了他们的青春和爱情,还将继续见证他们的人生和事业,为国“铸剑”的纯真初心也将永远在这个家庭闪光,用一份赤诚的大爱托举起国与家。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