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综合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综合

山西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传承守望文明 让基层“文保”后继有人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姜军旗

    远山如黛,层林尽染。阡陌纵横的七彩盐湖犹如一个巨大的调色板,描绘出这片土地上的千年传奇,见证着中华文明的绵延传承。

    山西运城,盐湖区小李火神庙前,19岁的李姝锦手握RTK设备,检查信号、校准点位、点击打点……5秒钟过后,提示打点成功的声音响起,完成测绘的那一刻,李姝锦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解读。”李姝锦是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23级考古专业(文物全科方向)学生,“四普”(第四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期间,她和230多名山西大学文物全科生奔赴全省各地参与文物普查,以填补基层文物普查力量的不足。

    创新培养定制人才

    作为山西大学考古专业的文物全科生,李姝锦在校学习期间免学费、住宿费、教材费、实习费,并且每年还有1000元的生活补助。大学四年顺利毕业后,她将按照协议进入生源地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的文物部门工作,入职即为事业编制。

    “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免费培养”,正是山西省在全国首开先河进行文物全科人才培养模式最受关注之处。

    “从2022年起,连续5年面向全省117个县(市、区)定向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委托山西大学培养。”2022年5月,山西省文物局会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委编办等五部门出台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当年9月,来自全省80余个县区的112名新生走进山西大学,成为文物全科人才招生计划的首批受益者。

    文物全科人才的培养方案由山西大学与山西省文物局共同制定,单独编班。“对于文物全科生而言,入学的时候已经就业了,没有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可以潜心学习专业知识。”山西省文物局人事教育处处长刘刚在谈到文物全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出台背景时表示,山西省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解决基层人才短缺问题。“虽然山西有大量的文物资源,但是分布都比较散、不集中,大多分布在乡村,加之文保人员总量少、专业人才奇缺,给文物保护、管理和安全带来巨大挑战,急需培养文物全科人才。5年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如果人员稳定,他们将为山西未来30年的基层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撑。”

    人才困局的破题之举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

    作为文物大省的山西,拥有5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古建筑约有2.8万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国保单位数量居全国第一。其中,全国仅存的3座唐代木结构古建筑都在山西。保护层级较低的市、县文保和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极大,而散落民间的文物更是难以计数。

    文物数量大、类型多样、点多面广的现实,也使文物保护面临巨大压力。由于资金和人才的长期缺乏,许多文物长期得不到维修和保护,正面临着损毁、坍塌的隐患。

    在全国红色旅游重点县长治市武乡县,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97处,其中国保7处、省保16处,除此之外还有500多处未定级的各类文物遗存。“700多处文物遗迹,19个编制,26个人,没有一个文物考古专业的。随着‘老文物人’的逐渐退休,专业人才早已经是青黄不接。”武乡县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中心主任杜煜对基层文保单位专业人才荒同样深有感触。他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由于文物数量大、点位分散,临时聘用的乡村兼职文保员成了文物巡查保护的主力军,“几乎不可能做到对文物的维护和保养,更谈不上修复。”

    据杜煜介绍,目前武乡县在山西大学就读的考古文物全科生共有3人,按照培养计划,每年寒暑假,文物全科生都会回到生源地文物部门实习,“既可以提前熟悉将来的工作环境,也可以短期充实一下基层文保工作队伍。”

    基层文物部门对于“文保新生力量”的期盼由此可见一斑。

    而远在运城市芮城县坡头遗址的田野考古中,2022级文物全科生李好正在跟随考古队的老师参与“四普”。“在两个多月的野外实践中,从钻探到布方,从探方到发掘整理,我不仅掌握了完整的发掘流程,也被同行前辈把青春献给考古的精神所感动,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这样的文物工作者,毕业后为基层文保工作奉献力量。”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志于文物事业,文物全科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地,也成为基层文物人才困局的破题之举。

    留住我们的根脉

    “沿着古老的布满沙砾的河床一步一步往回走,于是看见传统,看见人文,看见思想,见证每一次的辉煌与没落。”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第一次参与野外考古发掘,2022级文物全科生李静怡就被古人的智慧深深震撼。“古人透过柱与柱之间的缝隙观测正东方向塔尔山日出的上切与下切,以此来确定当时的节气。在近距离触摸到地层,看到陶寺遗址现场后,我们更能感受到陶寺遗址的恢宏。”

    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王小娟是陶寺遗址8名文物全科生实践团队的带队老师。作为文物全科生培养方案的起草者,王小娟告诉记者,为了使学生在未来更加适应基层文博单位的工作,培养方案尤其强化了实践性、实操性,在四年的培养中,大概两年半时间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一年半时间实践,内容包括野外考古发掘、博物馆陈列设计以及古建筑的测绘、保护、修缮等。“方案出台前,广泛调研了国内外高校、兄弟单位的相关专业课程设计。我们力求既注重全科也强调特色,既有专业基础、文史哲等通识课程,也有某一领域的精深课程,还增加了部分体现山西文物特色的课程。”

    2023年6月,国家文物局公布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山西“考古学(文物全科)人才培养 让基层文保后继有人”位列其中。在山西首开先河之后,2024年,山东、陕西两个文物大省也借鉴山西经验推出了文物全科人才培养计划。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保护文物就是在留住我们的根脉,就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基因。2022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晋中市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岁月催人老,我今天站在这里,台下全是年轻的文物专业高精尖人才,山西文物事业何愁后继无人……”今年6月27日,山西大学文物全科生“四普”培训班开班动员会上,看到一排又一排的年轻面孔,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高大伦难掩激动之情,“只有年轻文物工作者越来越多,传承文明、守望文明,中华文化才不会断层。”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