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董颖
在重阳节这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里,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们的回信,如同一股温暖的春风,吹拂着每一位志愿者的心。银龄志愿者们用他们的热情与爱心,书写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些家庭,他们将志愿精神融入家风,代代相传,成为社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代传承的志愿家风
“能帮助到周围的人,是我最大的幸福。” 这是 “武汉市最美志愿者” 蔡秋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的家庭因全家人皆热心公益,荣获 “全国最美家庭” 称号,而这份对公益的执着与热爱,源自其家族四代传承的志愿家风。
今年 66 岁的蔡秋容是湖北省武穴市科协退休干部,拥有 44 年党龄。她带领的巾帼志愿服务队在武穴声名远扬。2020 年,蔡秋容仅用了半年时间招募了1580 名巾帼志愿者,组建了邻里关爱服务队、宣传队、诗歌朗诵队等 20 个小队,频繁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困境妇女、空巢老人、环卫工人等志愿服务活动。
蔡秋容的志愿之路,始于童年时期父母的言传身教。生在农村的她,自幼便跟随父母为村里的孤寡老人项旺芝送换季衣服、日用品,这一善举持续了30余年。工作后的蔡秋容,更将这份关爱延续,始终坚持关心照顾老人,直至老人90多岁离世。父母用实际行动,为她播下了志愿的种子,手把手将她引入了志愿队伍。
2010 年,退休后的蔡秋容联合几位退休带孙子的奶奶成立了“热心奶奶团”志愿服务队。她们积极参与小区治理,关爱孤寡老人,开展日常治安巡逻、文明交通劝导等活动。几位银发老人的热心之举,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社区,也深深感染了周围的人,社区居民纷纷响应,发挥自身所长,为社区服务。历经10年,这个团队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壮大到 1000 余人。
在蔡秋容的熏陶下,志愿家风在家庭中代代相传。老伴陈刚是武穴市商务局退休干部,多年来,他一直是蔡秋容在外奔波做公益的坚强后盾,默默支持着她。儿子积极投身扶贫济困事业,儿媳则自学社工知识,考取社会工作师证书,为公益服务提供专业支持。这个充满爱心的五口之家,累计捐资捐物达30余万元。每年春节,全家都会去看望武穴市四望镇抗美援朝老兵遗孀、80岁的空巢老人王大娘。每到此时,小孙子总是热情涨地抢着采买年货,对他来说,能像奶奶一样奉献爱心是最开心的事。儿子儿媳表示:“我们要接过妈妈的接力棒,将妈妈的事业继续做下去,共同享受助人的快乐。”
在这个家庭中,志愿服务不仅仅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家风的传承,一种家族精神的延续,它承载着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价值观,激励着每一代人在公益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传递温暖的志愿家风
“气温变化大,大家要记得增减衣服。”9 月末,关注到近期天气反复,87 岁的胡广伦在社区邻里微信群里发了一条温馨的提醒信息。胡广伦是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关东街道金地社区年龄最大的志愿者,也是 “武汉市文明市民”。在他的带动下,家人纷纷加入志愿者行列,2023 年,胡广伦家庭被评为武汉市 “最美家庭”,其背后是关心邻里、传递温暖的志愿家风。
2007年,胡广伦从工作多年的西安搬到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关东街道金地社区。彼时,社区尚未成立居委会,小区内部矛盾突出。胡广伦得知后,积极在小区广交好友,深入调查各类民生问题,并整理成书面材料向相关部门反映。2012 年,金地社区居委会成立,胡广伦第一时间到社区注册成为志愿者,他通过走访动员,协助社区成功组建业委会。老旧小区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当得知居民有加装电梯的诉求时,他主动自荐担任联络协调人,在微信群里耐心讲解加装电梯的政策和益处,最终推动小区在 2019 年成为东湖高新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第一例。
后来,居委会进行退役军人登记时才发现,这位热心社区事务的胡老是我国将电子计算机率先引入测绘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还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大家对他由衷钦佩。为了更好地解决社区的各类问题,胡广伦的手机和电脑里留存着大量小区各类事务的文件和照片,供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随时查询。他还精心收集了一本“电话小全”,里面涵盖160多个电话,包括银行、医院、学校及水电气部门等信息,甚至连修电脑、收废品等生活服务的联系方式都一应俱全,只为给街坊们提供方便。胡广伦是小区7个群的群主或管理员,每天都会把最新政策、天气预报、社区活动等信息发布到群里。当有问题需要反映时,他便积极联系市长热线、城市留言板、职能部门等。
胡广伦的老伴张居芝在世时也是社区志愿者,邻里间发生冲突或家庭出现矛盾,大家都愿意找她倾诉或请她出面调解。2014年,女儿胡锐玲也注册成为志愿者,只要有时间,就积极报名参加清洁家园、公益服务等活动。胡锐玲还是社区文娱活动的骨干成员,每逢惠民演出,她总是第一时间参加并承担协调组织工作。尽管胡锐玲的双胞胎儿子患有疾病,常年需要人照顾,但她依然坚强面对生活,坚持向周围的人传递志愿服务的快乐和正能量。她说:“这是父母带给我的财富,我也会传递下去。”
在这个家庭中,志愿家风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家人前行的道路,也温暖了整个社区。胡广伦一家用行动诠释着关爱邻里、积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家庭中代代传承,成为他们家族最宝贵的财富,也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志愿服务中去。
践行奉献的志愿家风
在北京市顺义区光明街道裕龙六区,有一个平凡而又特殊的志愿者之家——刘东梅一家,五名成员都是志愿者。他们用点滴之举生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成为身边人的楷模,而这背后,是他们一家坚守的践行奉献的志愿家风。
在潮白河边或社区周边,经常能看到刘东梅和宋东凯夫妻身穿红马甲的身影,他们或是捡拾垃圾,维护公共环境卫生,或是在十字路口,化身文明引导员对过往行人进行文明引导。夫妻二人以实际行动,为志愿服务精神写下生动的注脚。
刘东梅说,她和丈夫参加志愿服务,深受公公婆婆的影响和带动。婆婆孙玉兵担任楼门长20余年,每天如同“大家长”一般,不辞辛劳地操持着楼门里的各种 “家务事儿”,即便一天下来常常腿脚肿胀,但看到邻里和睦、社区和谐,她满心欢喜,毫无怨言。公公宋德芳平日里也总是身穿红马甲,在社区里或小区周边,默默维护社会治安,清除楼道内小广告,劝导不文明交通行为,从不言辛苦,是人人尊敬的好爷爷。
“老人都能做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一起参加呢?” 刘东梅夫妻被长辈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于是决定带着孩子踏上志愿服务之路。他们深知,“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用言传身教去感染孩子。刘东梅欣慰地谈及儿子宋宇瞳参加志愿服务后的变化:“孩子做志愿者之后,变得更加懂事了。他主动在家里提醒我们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空瓶回收,在学校也积极和同学们一起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他还把空瓶回收的钱捐给了贫困山区的孩子,越来越有责任感和爱心了。”源于长辈的志愿服务精神,已然在宋宇瞳心里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服务他人,提升自己。”这是刘东梅一家人的共同追求。宋东凯说:“我们五口人心往一块儿想,劲儿往一处使,虽然空闲娱乐的时间少了,但是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感更强了,氛围更和睦了,我们也想把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在这个家庭中,志愿家风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一家人紧紧相连。他们以奉献为乐,以付出为荣,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志愿精神,让这种精神在家庭中传承不息,同时也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为社会传递着温暖与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