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 刘依依
“老师,我要怎么挂产品链接?”“老师,能不能教教我怎么选品?”……家住浙江宁波咸祥的朱若萱是一位“90后”新农人,在抖音上有几千粉丝。近期,在鄞州区妇联开设的巾帼云创共富课上,她“有备而来”,虚心求教来自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的专家。
“这次授课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教授通过分析咸祥镇的产业优势,以海鲜虾干为切入点,进行品牌营销的实操和深入讲解,每一个环节都紧扣我们的实际需求,受益匪浅。”学有所获的喜悦洋溢在咸祥镇芦浦村水产养殖户洪艳维的脸上。
精准对接需求的云创课,为处于发展瓶颈期的巾帼新农人提供了新思路。
近年来,为进一步激发基层妇联组织活力,汇聚巾帼助力共富合力,鄞州区妇联按照“组织联建、工作联创、资源联享、人才联育”工作要求,深化打造“巾帼校鄞赢”品牌,探索同频共振、互融共进、互利共赢的校地妇联合作“鄞州路径”。
资源共享 赋能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为满足基层妇联对专业电商直播课程的迫切需求,鄞州区妇联牵线城职院商学院师资,由院长带团根据村(社)需求定制针对性课程,并在咸祥镇建立了“蓝湾咸祥·鲜活Online”电商直播间。这标志着农村妇女们有了自己的“电商大学”,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讲座、实战演练、大学生助力等丰富的电商课程。今年以来,这样实用、有料的课程已累计开展7期,共计250余名巾帼新农人参加,为乡村共富注入“云动力”。
与此同时,鄞州区妇联还以文旅融合为抓手,引进高校团队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像东钱湖镇妇联与宁波财经学院合作探索“乡村振兴项目”,将乡村文化通过自然景观的微设计微融合,让古朴的乡村风,搭上了时尚的流量潮。
(下转2版)
项目共研 赋能成果转化
“民以食为天,我们公司日常以居家检测为主,提供食品安全等智能检测,我们希望在开发早期筛查试剂下一代产品和人才引进上能有合作……”家家检检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说道。随即,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工学部负责人也抛出了数字孪生、机器人应用等核心科研项目和优质资源。
在鄞州区妇联、区科技局(科协)主办的“科技创新圆桌派”主题活动上,35名来自企业、医疗、教育各界的女科技工作者畅所欲言,3家企业现场与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在机械、博士后工作站、汽车V2X等领域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
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高校在技术支撑和人才供给方面的优势,在成立区女科技工作者协会过程中,鄞州区妇联就大量吸收了浙大宁波理工、宁波诺丁汉大学等高校副教授以上人才,现协会有此类高校人才28名,占比达28%。校地以企业和广大女科技工作者需求为导向,定期组织实地考察、协助协作,以产业聚集为基础,以功能配套为核心,搭建集学习、交流、合作为一体的产学研融合平台。
除了科创领域,校地项目共研的成果还体现在社会治理难题的破解上。如明楼街道妇联联合南京师范大学宁波家教研究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等,共同打造“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项目”,累计举办培训36期、受益1360人。
平台共建 赋能成长成才
“毕业后该怎么找工作?找什么样的工作?相信在座不少同学都有这样的难题,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理性分析就业市场、科学规划职业道路、掌握实用求职技能……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胡坚达向学生们分享了求职路上的“干货”,引得学生们连连点头。
这是鄞州区妇联首次组织大学应届毕业生走进企业参加“面对面引才”活动的场景,让女大学生有机会接触生产一线,体验企业文化和运营实景,十余名学生现场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
“随着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逐渐加快,我们需要高素质、高匹配的技能人才助力技术改造升级,‘面对面’集体招聘精准对接了我们企业需求与学生就业意愿,今天我们成果颇丰。”宁波京琼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企业代表拿着一叠心仪的简历开心地说。
鄞州区妇联启动的“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成长营”计划,疏通了高校和企业双向链接快车道,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面对面、手把手”提高女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聘请10名优秀女企业家和女科技工作者组成女大学生创业导师团队,建立10个“女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累计开展创业指导15场次、创客项目路演3场次、“1对1”带导项目5个,进一步助力女大学生好就业、创好业。
此外,近两个月来,鄞州区妇联牵头开展5场次各类“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为女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77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