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三晋大地上的古代历史,即便我们很难还原出她们的面容、姓名与完整的人生故事,可她们深藏于历史中的微光与风骨,亦证明了无论何种时代,女性自身的价值都不容小觑,值得尊重。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范语晨 文/摄
秋日的汾河之滨,一座外形仿青铜器、如斗似鼎的建筑,在周遭的现代气息中格外醒目。若走近了,会发现其中暗藏乾坤——被称为“世界三大奇塔”之一的应县木塔,其轮廓设计撑起了建筑的内部结构。
如鼎中藏塔的建筑语言所表达的那样,山西博物院里,流淌着数千年的古老时光:从4000多年前黄河岸边的文明起源,到鼎盛一时的晋国霸业,从北魏的民族大融合,到汇通天下的晋商文化……今秋,伴随着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爆火,更多观众将目光投向了三晋大地上的深厚文明。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博物院,试图用女性视角注视文物中的历史,找寻数千年三晋烟云里,那些鲜见于史册,却构成文明史重要部分的女性印迹。
静默却斑斓的生命剪影
从西周分封,到春秋末期“三家分晋”,晋国称霸百年,鼎盛时地跨晋、陕、豫、冀、鲁等广大地区。当来自19座晋侯墓地、尘封2000多年的文物向我们讲述晋国的兴衰时,一组华丽的玉组佩引得观众纷纷注目:这是整个晋侯墓地最大的玉礼器组合,由204件料珠、玛瑙管和各式玉饰件连缀而成,展开后长度近2米。每件玉饰上都雕刻有精美的纹饰,底端,两只剔透的玉雁更是栩栩如生。
原来,这座墓穴的主人是第八代晋侯穆侯的次夫人。包括最为吸睛的玉组佩在内,这位次夫人的随葬品多达4280余件,仅玉器就有800多件,主要有玉戈、玉鼓等礼玉,还有玉人、玉熊、玉牛、玉羊、玉鹿、玉龟等肖形玉。这样工艺精湛、数量甚多的随葬品甚至令晋穆侯本人的墓葬都略显逊色,激起了观众对这位女子生前岁月的想象。
这位次夫人墓葬的不寻常之处不仅在于随葬品的规模。“在考古发掘出的19座晋侯墓地中,其中18座分别是九代晋侯及其正妻的墓葬,唯独这位女子作为妾室入葬了晋侯墓地。”山西博物院的讲解员解释道。而从随葬的一对青铜壶的铭文中,考古学家发现了“杨姞”这两个字,推测可能就是墓主人的名字。依照西周的语言习惯来分析,这可能是一位从杨国嫁到晋国的姞姓女子。这便是今天的我们所能找到的关于这位次夫人的所有信息。或许,后世的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位女子随葬阵容如此“豪华”,一定是生前备受穆侯宠爱的缘故,而我却被山西博物院公众号里一篇文章中的猜测打动了——“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位对晋国有过自己贡献的女性,她的贡献可以让她理所当然地享有丰厚随葬,并破例葬在晋侯墓地。”
与杨姞带给我们的想象相似,山西博物院分馆——山西青铜博物馆里的一件明星文物“晋公盘”,亦与一位贵族女子的生命轨迹相关。盘在西周的贵族生活中,是一种洗手时接水的青铜容器,而晋公盘的造型格外精巧独特:盘中,一组水生动物错落分布,构成热闹的池塘景观。更妙的是,这些圆雕的动物都能360度转圈,小鸟的嘴巴可以开合,乌龟的头可以伸缩,当清水注入盘中,这些小动物就顺势而动,水鸟游走、乌龟爬行、小鱼穿梭、青蛙跳跃,呈现出勃勃生机。
盘内180余字的铭文告诉观众,这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之女孟姬的陪嫁之物。或许是当年的晋文公心疼远嫁楚国的女儿,希望这个妙趣横生的盘中池塘,能够略略缓解她远离家乡亲人的孤独与苦闷;又或许,这些华贵奇巧的陪嫁之物只是晋国在这场政治联姻中展示国力的方式而已。遗憾的是,在女性在史册上几乎无迹可寻的遥远年代,我们无法知晓孟姬的内心世界,只是在展柜前感慨良久——在烽火战乱、连年割据的岁月,孟姬在政治联姻中为两国太平作出的奉献,何尝不是那个年代许多贵族女子命运的缩影?
玉梳、玉簪等装饰玉器,各式各样的唐代铜镜,依然灿烂的北齐金饰……在历史的演进中,女性的痕迹常常如此稀少,如此沉默,但这些与她们相关的文物,曾经见证着各个年代女性的情态与故事——她们的生命剪影,静默却也斑斓。
对平等与尊严的勇敢呼求
在山西博物院寻找女性故事的过程,不只有静默的遗憾,亦有惊喜与动容。
展柜里,一种形态特别的青铜容器“匜”与盘一样,也是贵族餐前洗手的仪式用具——一人手持匜在上方倒水,一人半蹲托盘在下方接水。而这个叫作“匜”的器皿,见证着当时一位秦国女性敢于捍卫尊严的故事:晋文公重耳在成为晋国国君前,曾有长达19年的流亡经历。晋惠公时期,秦晋交恶,秦穆公打算扶持逃亡在外的重耳为晋国的新国君,故而在秦国热情地款待他,并将5个女子送给重耳为妻,其中便有秦穆公自己的女儿怀嬴。在一次宴会中,怀嬴捧着匜倒水侍奉重耳洗手,重耳洗完手后,却未等擦干手,便随意将水珠甩到了怀嬴身上,这在当时属于非常失礼的行为。面对重耳的不敬之举,怀嬴没有默默隐忍,而是直接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左传》记录下了怀嬴的话:“秦晋匹也,何以卑我?”意为“秦晋两国实力相当,你为什么这样轻视我?”在女性居于从属地位的等级社会中,怀嬴勇敢的发问,不仅表达着女性对于平等和尊重的追求,也掷地有声地捍卫了自己国家的尊严。
而在山西青铜博物馆“霸姬盘”的铭文中,记录着与怀嬴一样勇敢的女性的声音。霸姬盘出土于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2002号墓,墓主人是西周诸侯国霸国国君的弟弟霸仲,考古学家推测,霸姬应是霸仲之妻。盘内底共153字的铭文讲述的是一场发生在2500年前的“官司”——霸姬向穆公诉讼一个叫作“气”的贵族未遵守穆公命令移交仆从,最终,霸姬的诉求得到回应,穆公命令“气”发誓听命,并在铭文中记录下如若违背誓言将接受的惩罚。据考证,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上第一起“诉讼”,在男尊女卑的宗法制社会中,霸姬敢于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她的勇气和智慧被铭刻在青铜之上,令千年后的我们感佩不已。
长于深闺却渴求平等的女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努力在三晋大地上留下了属于她们的光芒。北魏皇家陵墓永固陵出土的铜簪、骨簪、石雕等文物,见证着一位为多民族文化融合作出重要贡献的女政治家冯太后——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冯氏,史称“文明太后”,是拓跋鲜卑走向汉化的引路人;而作为戏曲之乡,山西多姿多彩的戏曲艺术成为现实生活的生动写照。在洪洞县广胜寺的一幅元代杂剧壁画上,绘有演员、乐队及杂役共11人,其中居于舞台正中的“正末色”,也就是杂剧中的男主角,细看竟是由一名女性反串,这在当时女性不能抛头露面的戏曲表演传统下具有突破意义,女性拥有了走到舞台中央的可能性……
探访之旅的尾声,再度仰望山西博物院的“塔中乾坤”时,5000年表里山河中属于她的印迹在脑海中跳跃、汇聚——回望古代历史,即便我们很难还原出她们的面容、姓名与完整的一生,可她们深藏于历史中的微光与风骨,亦证明了无论处于何种时代女性自身的价值都不容小觑,值得尊重。而当历史的脚步走出于她们而言的长夜,三晋女性在近代中国的觉醒与解放、在当代中国的贡献与风采,亦昭示着,她们的生命风景,将无比开阔、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