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蓝澜
近日,不少“网红书店”都在和读者告别。如有“中国最美书店”称号的西安迈科中心茑屋书店于10月8日终止营业、开业5年的钟书阁重庆店于9月17日晚正式停止营业。今年5月,厦门知名书店品牌“十点书店”通过公众号发出公告宣布关闭在厦门的三家书店。
“好难过,又少一家书店。”“上次打卡是五年前了。”“手捧一本书是最让人平静的时刻。”读者纷纷对网红书店的退场感到惋惜。实际上,近年来实体书店的需求一直在增长,纵然不少网红书店在“黯然退场”,但另一边,不少中小型独立书店悄然兴起,活得有滋有味。
网红书店看上去“很美”
2019年,钟书阁书店在重庆高调亮相,因极具个性的空间设计吸引年轻人争先打卡,最火的时候还要限流。李辉(化名)曾在重庆钟书阁当过两年店员。他说:“与其说是书店,不如说是‘景点’。大部分人走进书店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参观。看着满墙的书,找个角度拍照打卡发个朋友圈,一切结束。”
“重庆钟书阁有接近14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必须靠消费才能支撑庞大的运行成本。”李辉说,初期靠着“颜值经济”吸引了一波客流,但实际上顾客到店消费的并不多,进来十几个顾客,实际消费的客人估计不到一半。
“网红书店看上去‘很美’,可并不能解决核心痛点——商业模式问题。”重庆工商大学应用经济系主任李然分析,实体书店从来不缺网红,这类书店的通病是占据较大面积,成本高、效益低。这导致曾经大量进入该行业的资本泡沫很快破灭。
此外,面对电商平台的低价冲击,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越来越逼仄,全国近一半的书店在亏本。《2022年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实体店渠道零售图书市场同比下降37.22%,降幅超过2020年。
“除了卖书,还要提供更多元的消费选择”
面对疲软的市场,实体书店是不是真的毫无退路?“实体书店想要存活,光盯着‘卖书’早就行不通了。”刀锋书酒馆创始人江凌介绍,这里有400平方米的经营面积,其中300平方米用作书籍陈列,剩余的空间用于餐饮和咖啡。
江凌算了笔账:如今书店整体销售额,卖书只占到30%,剩下70%全靠餐饮。从利润来看,图书贡献率更少,只有不到10%。“除了卖书,给顾客提供更丰富多元的消费选择,是当下所有书店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書”书店主理人吕作熠对此也有同样的看法,但他选择了另一条路——不求做大,但求做精。
2022年6月,吕作熠在重庆九龙意库文创园开了一家不足50平方米的书店,取名“一書”。店如其名,这家书店每周只卖一本书。
“店内的书和电商走出了差异化道路,我们贩售的都是签名本或者珍藏本,定价通常在50元到100元左右。然后会围绕这本书举办共读会、朗诵会,甚至邀请作者来开签售会。”吕作熠说,开业两年多,书店经营一直不错,社群会员超千人。
这样的模式,背后自有其商业逻辑。吕作熠介绍,每周卖一本书并不是简单地把店内的书目更新,而是整个书店空间围绕这本书做氛围呈现,策划与这本书相契合的活动。这几乎等同于“开发新产品+小型策展方案+活动策划”的综合体。
“大型网红书店强调空间体验感,通过颜值吸引消费者,这种模式往往伴随高昂的成本。”吕作熠说,像他这样的小书店,通过在书的内容上做文化体验、衍生消费,增强社群黏性,反而还能稳定地运转。
从卖书转向卖一种生活方式
实际上,除了刀锋书酒馆、一書这样小而美的书店,越来越多的独立书店品牌涌现。在李然看来,这些案例充分说明,实体书店要生存关键是探索业态组合,更好满足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开书店,首先要明白,消费者去这家书店到底是干什么?是看书、买书,还是休闲喝咖啡,甚至小酌几杯酒?
“强化书店的社交功能,从卖书转向销售一种生活方式,吸引更多人走进书店,让他们把逛书店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或许是突破口。”李然说。
“书店概念被解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性。”江凌说,文化消费被网络媒体挖走了很大一部分受众,实体书店应该探索如何在一个空间里呈现文化类的东西,书只是其中一个载体。
吕作熠表示,文化消费发展到今天,单一渠道几乎不可能打开市场,实体书店要学会和网络社交平台、电商平台共存。“‘一書’书店依靠小红书等平台创造了不少销量,未来也会积极拥抱电商。”
此外,李然建议,书店要与文化娱乐产业合作,例如电影院、话剧院、音乐厅等,推出联合文化套餐,吸引更多消费者。同时,实施会员制度,通过积分、折扣、会员活动等方式增强客户黏性,提高顾客回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