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吸睛”切莫“剑走偏锋”
游客在景区猎场徒手抓“野猪”“野兔”“山鸡”,抓到可以现场加工或免费带走。近日,四川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一景区“徒手逮猎”旅游项目在网络上受关注,引发质疑。舆论发酵后,涉事景区回应称,视频中所谓“野猪”实为野猪与家猪的杂交品种,“野兔”“山鸡”则分别为人工饲养的比利时兔、环颈雉。
景区为增加游客体验感,结合当地羌族群众狩猎、杀年猪的习俗开发该项目,看似有一定的文化考量,但在法律、安全和价值观导向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今,各地在文旅发展上持续表现出“拼”和“卷”的劲头,但具体到旅游项目的开发与运营上,景区应取法有道,既要善于利用流量进行转化,更要防止剑走偏锋。游客期望的是优质产品、周到服务以及良好互动,景区应立足自身特色优势,精准找到创新与发展的契合点,才能真正受到群众的欢迎。
教材内设付费二维码有违教育初衷
近日,华东政法大学一位教授在朋友圈发文表示,一本教科书中竟然加入了许多二维码,一些内容需要扫码付费才能解锁。该教授表示,教材定价47.8元,却有46个付费二维码,扫码付费138元,比教材本身的价格还要高。相关话题一度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在学生已购入的教材中设置二维码,通过再付费才能解锁新知识,是为学生求知加设“门槛”,也加重了学生的经济压力。教材并非一般图书,其本身带有一定公益性,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扩展信息,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让教材回归其本质——传授知识,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知识服务形式,保障学生获取知识的准确性、完整性、便捷性,才是教材的初衷。
“疫情班”不应成为就业歧视的借口
“不接收‘疫情班’,‘疫情班’应届生简直是受不了。”近日,一名2024届毕业生发文,在招聘平台上与某物联公司老板沟通时,被对方如此回复。记者向该公司负责人求证,对方承认不接收2022届到2024届毕业生,并表示现在不少用人单位的确对“疫情班”的学生态度不友好、评价差。
给毕业生贴上“疫情班”的标签,是一种刻板印象和歧视行为。这种标签化忽视了疫情期间大学生所面临的特殊挑战,以及他们为了适应环境变化所做出的努力。“疫情班”不应成为就业歧视的借口,应届生需要的是一个包容、公正、开放的求职环境,让每一位努力的求职者都能获得平等机会,在职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这是企业的责任,也是社会的期待。
黄婷 整理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