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平
连绵不断的群山中,千鸟竞翔,“东方宝石”朱鹮飞翔在山林之间……
这是位于豫鄂两省交界的大别山北麓的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鸟类的天堂”。那里山林茂密,河沟交错,水田片片,几户人家散落其间。置身其中,眼前的风景像是无形的画笔在精美的山水画中随意蘸点的墨点,或浓或淡,或深或浅,却勾勒出一幅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画卷。
一
一只朱鹮幼鸟从高大的马尾松上的鸟巢振翅而下,惊起了山林中的几个人影。他们匆忙在山边水塘和秧田边寻觅,却久久不获。那只朱鹮幼鸟约有30日龄,长喙、凤冠、红首、白羽,两翅展开,翩翩飞翔,只在天空留下一道橘黄色的翅影……
彼时,我也在董寨。我是为零距离感受董寨人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所做的工作而来,就住在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荒田管护站内。那些日子,无论晨昏还是正午,我都能清晰地听见朱鹮的叫声。
每年五月,董寨人都会给树上的朱鹮幼鸟佩戴环志和跟踪器,以便掌握小朱鹮出飞后的生长和迁移情况,为朱鹮研究和保护提供翔实数据。然而,小朱鹮还不会大声鸣叫,一旦落地就很难找到它,极易因饥饿或遭遇蛇、黄鼠狼等动物的伤害而死亡。这对于野外繁殖的珍稀鸟类和保护区监测保护都是损失。
为那只小朱鹮的命运担忧,我与他们一起寻找起来。然而,在这片一面是茂密山林、一面是稻田和水塘的浅山区,寻找一只不会飞翔的小朱鹮,谈何容易!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独特,峰峦叠嶂,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森林覆盖率高,为鸟类资源集中地,占河南省鸟类总数的80%、全国的20%,是同一经度或同一纬度保护区中最多的地区。得益于当地温暖湿润的气候、朱鹮作为珍贵鸟类在此栖息,充足的降水光照、丰富的塘湖堰坝,以及分布广泛的稻田等,满足了它们的生存和繁殖需要。朱鹮曾分布于我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在大别山区的野外分布记录可追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环境恶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朱鹮濒临灭绝,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981年,我国在陕西省发现了仅存的7只朱鹮野生个体后,迅速开展拯救保护行动。2001年,董寨获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朱鹮的生长和迁地保护研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06年,董寨成为朱鹮迁地保护和野生放飞地;2007年,北京动物园送来4只成年朱鹮和日本归还的13只朱鹮,悉数饲养于董寨朱鹮繁育中心。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朱鹮繁育站副站长黄治学告诉我,“朱鹮是晚成鸟,幼鸟出壳后需经过一个半月的人工护理,24小时守护。而引进朱鹮在带给董寨人欣喜的同时,沉重的打击也接踵而至。比如,在饲养和繁育中,北京来的一批朱鹮因肠道问题用药不当而死亡,日本归还的一只朱鹮,因应激反应,起飞后碰到网笼硬物而受伤死亡……”
这一系列的打击让当年的董寨人心有余悸,于是,他们邀请了国内有关专家前来指导,黄治学就是其中之一。
黄治学初到董寨时,看到董寨笼养的大部分朱鹮头皮被网笼撞破,便与其他专家提出防护救治等意见。那一次,他真切地感觉到了董寨对朱鹮技术人才的渴望。于是,在2008年,黄治学以特殊人才的身份,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被引进到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董寨朱鹮繁育中心不可或缺的专家级人才。
没想到,第一次随黄治学师徒和科研人员到野外抓鸟佩戴环志,我就亲眼看见一只幼鸟从巢上惊飞而下,不见了踪影。
二
5月中旬的董寨气温高达30摄氏度,山林密不透风,风过树梢而不入。此时,董寨正与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的席学博合作,为朱鹮幼鸟佩戴环志和跟踪器,以研究朱鹮迁地保护种群复壮生态遗传机制。这一合作始于2019年,席学博已是第三批来此研究的动物所博士。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了朱鹮繁育付出了艰苦努力。时光回溯到2008年4月20日清晨,董寨人工孵化室迎来了第一只人工繁育的朱鹮破壳。那是经过28天精心呵护的成果,孵化期间,每隔两个小时,工作人员就要转动卵约90度,每天要转动12次左右,每隔三小时要晾卵一次,每天晾卵四五次。如此循环往复,才迎来了这个小生命。
黄治学和董寨人欣喜若狂。
从此,董寨人一发不可收,人工繁育小朱鹮一年比一年多。2024年4月20日早上,当又一只小朱鹮在孵化箱里破壳而出时,董寨人工繁殖成活小朱鹮数量已达到300只,野外朱鹮种群数量扩大到500多只。
我曾目睹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照顾朱鹮的场景。早晨7点钟,他们就从荒田管护站出发,沿溪边栈道,拾级而上,走过野化训练基地、野化过渡笼舍,途经生态饲养笼舍和繁育中心外网笼,来到一排平房门口。这里有监控室、孵化室、育雏室、饲料室。他们在孵化室消毒准备后,到育雏室用盆里喂养小鸟。笼里满是鸟粪,需清理冲洗。志愿者们来自各地,以年轻人为主,承担着寻巢、饲养、清洁、投食、监测等不同的工作。
在这里,除了黄治学,搞朱鹮繁育及监测工作时间最长的,就是蔡德靖。蔡德靖原来是护林员,2013年从事朱鹮野外监测工作,如今是董寨朱鹮繁育站副站长。蔡德靖向我介绍了朱鹮有关的常识。他说,“朱鹮栖息于山区丘陵的疏林,在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朱鹮如今属于留鸟,秋冬季节,它们会结成小群,向低山平原作小范围游荡。三四月间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二到四枚,由双亲孵化及育雏,孵化期约28天,40天离巢,两岁成熟,寿命最长的纪录为37年。”
蔡德靖为自己能坚持到今天而感到骄傲,他也发自内心地佩服老师黄治学。在董寨人心里,黄治学就是无所不能的英雄。
然而,在这次佩戴环志和跟踪器的抓鸟过程中,一只幼鸟竟意外“失踪”,连黄治学都遍寻不见。所有人的心愿,都是必须找到它!
三
距离2013年10月10日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一次放飞朱鹮,已过去了11年。在这里,大部分朱鹮都是近几年放飞的,2023年5月22日是最近一次放飞。那一天,在朱鹮野化训练基地网笼外,摆了一排桌子,桌上并排放置6个木箱。上午10点,6个人同时打开木箱门,6只朱鹮探出头,随即展翅飞翔,白羽如雪云,橘红的翅影夺目,几秒后便融入山林。这是董寨朱鹮的第7次放飞,6只朱鹮均为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繁育且经野化训练的,此次放飞也是河南省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科普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至此,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化放飞的朱鹮总数已达到133只。
时光回溯到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第一次野化放飞的日子。那是陕西省外朱鹮的首次放飞,也是全国第一大朱鹮再引入基地的首次放飞。然而那次放飞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缺乏经验,让放飞后的朱鹮受到惊吓后盲目飞行,最后精疲力竭,落在不适宜处。半数朱鹮难觅踪影,存活数量堪忧。
第一次野化放飞后,黄治学就开始了艰难的寻鸟征程。他拿着照片在董寨及周边的浅山丘陵询问村民,却发现无人认识朱鹮。黄治学单枪匹马在几万亩山地间寻找二三十只鸟,无异于大海捞针。后来,蔡德靖等人员也加入其中。起初,由于蔡德靖不了解朱鹮习性,在山岭搜寻一番后一无所获,经黄治学指导后才转向村庄附近寻找。
直到第二年早春,线索出现。在彭新镇蔡洼村,有人说见过朱鹮在稻田、山林里鸣叫。
黄治学和蔡德靖赶到时,一只朱鹮正在田里觅食。他们守在田边,一动不敢动,唯恐惊飞了那只鸟。次日,他们分头蹲守,最终在马尾松附近发现鸟巢和孵化的幼鸟。他们在对面小山搭建了一个隐秘的观察棚,每天天一亮就赶到棚里,天黑了才离开。一个人精力有限,他们就排班观察,争取不漏掉小朱鹮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终于,在4月中旬,一只朱鹮幼鸟出生了。黄治学和蔡德靖亲自饲喂,眼看着小鸟健康成长,大家都感到欣慰。
然而临近5月,意外发生了,小朱鹮被蛇咬死了。黄治学心疼之余想出“亲鸟代养”的办法,用人工繁育的4日龄幼鸟替换夭折的15日龄幼鸟。他搬来梯子,趁着亲鸟离巢觅食之机爬上树,拿下死亡的小鸟,换上新鸟,然后猫进对面山上的棚子里,通过望远镜盯着树巢,等待着亲鸟回来。两个多小时后,一只朱鹮翩然而归。冷不丁地看见巢里的幼鸟,它迟迟没有接近小朱鹮。
黄治学的心咚咚地狂跳。
就在这时,小朱鹮望着亲鸟,叽叽叽地鸣叫着,一副饥饿难忍的样子。
时间静止了,空气也似乎停滞不动。
“亲鸟迟疑了大约半个小时,才开始对小朱鹮喂食。我悬着的心也终于落地了。”11年后,黄治学对我说起当时的情形,仍是一脸欣慰。
此后,他和蔡德靖持续记录幼鸟跟亲鸟的一举一动,从无间断,直到幼鸟长大出飞,足足几百页的表格。
自此,黄治学和蔡德靖逐渐摸索出了野外寻找朱鹮巢窝的经验。
如今,他对朱鹮的感觉非常敏锐,每次从野外走过,只要天空中有鸟飞过,或者田里有鸟觅食,蔡德靖一眼就能认出是不是朱鹮。
四
寻鸟过程中,黄治学对我说起了往事。
当年,野外一对朱鹮在灵山镇祁堂村繁殖了三胞胎,20日龄时,黄治学师徒为其中一只幼鸟佩戴追踪器并编号八号。八号鸟出飞后行为异常,2022年8月时竟飞到了百多公里外的息县和驻马店境内。黄治学前往寻找,发现它只身夜宿树林,次日亦如此,一个多月后八号鸟飞回罗山朱堂乡,表明其路线记忆清晰。2023年春天,八号鸟又去息县和驻马店交界村庄,他追去却发现它独自游荡,猜测它可能有潜在迁徙基因但未得答案。夏季八号鸟飞至桐柏山,黄治学虽未找到它,但认为考察其活动轨迹和环境有研究价值。
说话间,我们已经走过塘埂,来到山林对面的人家门口,目光随意逡巡,却并没抱什么希望。
突然,黄治学喊了一声:“找到了!”话音未落,他已拔腿朝那户人家屋边跑去。屋边是一片小树林,林边是一丛杂草。一只幼鸟正昂头寻望。见有人接近,赶忙转身,笨拙地往草丛和小树林里钻去。
我和黄治学一前一后,堵住了它的退却之路。他把它抱在了怀里,仿佛怀抱失而复得的孩子。
看着黄治学怀中那失而复得的朱鹮幼鸟,大家如释重负。这是众人努力的成果,董寨人用汗水为朱鹮筑起了家园。从朱鹮濒危到如今数量增多。每一次繁育、放飞、佩戴环志和跟踪器,都是对生命的珍视。黄治学等科研人员和志愿者们不懈守护,在挫折中前行。他们的故事也随朱鹮的飞翔而流传。
夕阳下,黄治学的笑容与小朱鹮的身影,定格成一幅唯美的画。几个月过去了,那一幕依旧令人难以忘怀。守护之路虽漫长坎坷,但他们一如既往地坚定前行……
(作者简介:林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协小说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电力作协副主席。出版过长篇小说《立地成塔》《红房子》、长篇纪实文学《挺进深蓝》、报告文学集《东达山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