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化周刊 PDF版下载

版面: 文化周刊

李薇:力求设计出“最中国”的礼服


    人物简介:

    李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艺术家、服装设计师。任中华服饰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影美术学会理事、中国电影美术学会服装造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近年来,多次在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作品展,并发布植物染、高级定制、非遗主题个人服装秀20余次。

    北京时装周秀场上李薇设计的澜沧江系列礼服

    ■ 口述:李薇 当代艺术家

    ■ 记录:田梦迪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9月24日,“李薇·‘玉’见巴黎——北京时装周×玉树文化国际巡回秀”在SS2025巴黎时装周期间闪耀亮相,在浪漫的世界时尚之都展开了一场玉树文化之旅。秀场中所展示的系列服装从三江源的壮丽山川、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中汲取灵感,采用玉树岩画典型图案、玉树牦牛绒创新材料等,结合了植物染、苏绣等非遗工艺,将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是李薇对三江源文化及非遗手工艺到现代时装设计的转换落地。

    她如何与服装设计结缘?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融合?又如何让我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在国际舞台上惊艳亮相?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了李薇,以下是她的讲述——

    与服装艺术邂逅,拨动我心中梦想的弦

    我从小热爱美术,曾连续备考3年,终于如愿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为服装专业第一届本科生。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时尚之路尚在起步阶段。1985年,法国著名设计师伊夫·圣·洛朗到中国美术馆举办“伊夫·圣·洛朗时装回顾展”。当时我读大三,有幸和几位同学一起参与布展,那次经历拨动了我内心深处关于服装艺术的弦,我幻想着自己何时能到法国办一场个人作品展,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服装设计之中,让东方美学走向世界。

    从大学开始,我便一直致力于对中国文化及其代表性元素的挖掘和表达。在国外调研期间,我关注到国外的院士们出席会议时有特定服装。比如:法兰西学院的院士们在学院宫殿穹顶下举行隆重会议时,要穿著名的绣金绿色橄榄枝叶的“绿色院服”和无袖长袍,头戴两角帽。穿着院士服的场合通常涵盖重要的学术会议、正式的学术典礼等,通过设计独特的院士服,向世界展示了本国在科技和学术领域的强大实力和新形象。

    在梳理我国院士着装的概况后,我花费两年时间为清华大学的院士们打造了两套院士服。院士服的设计保留了中山装的立领形制和挺阔造型,结合了西服的开领设计和立体裁剪工艺,还在领口、袖口处用纯手工苏绣绣上清华校花——紫荆花的图形纹样,既凸显中式格调,又符合国际惯例。

    让传统文化之美闪耀于日常生活中

    40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时尚相融合,以现代创新的设计语言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力求设计出“最中国”的礼服。追梦的旅程中,让我难忘的经历有很多,其中一次是在两年前,我应中国丝绸博物馆的邀请,在博物馆选取宋代蓝地对鹿纹锦、鸾鹊缠枝叶纹纱罗裙两件宋代文物,通过传统织、染、绣工艺复制文物,将中国传统非遗面料锦、罗、绡进行创新设计转换,把传统服饰的精华融入现代审美,用现代理念和方法设计出传统韵味和时代风貌兼备的“宋韵”主题礼服,使得文物“活化”,也让封印在文物中古老的东方美学得以在新时代展示。

    设计制作的过程并不容易,因为坚持全流程手工制作,在短短3个月时间,我拜访了多名国家级非遗手工艺传承人。回顾那段经历,我和植物染传承人黄荣华翻山越岭,取“天地精华”自然染线;在苏州太湖小院里,我和江苏省丝绸织造技艺大师李德喜抢救复原并再现宋代手工织造;我拜访苏绣传承人梁雪芳,商讨在有孔的纱罗上刺绣,在形态、疏密、虚实上展现丰富的节奏变化……

    这个过程和到大自然采风一样充满挑战和冒险,也能收获意外的惊喜。2023年3月,我们共同设计制作的5套“宋韵”数字时装作品在宋韵文化创新艺术作品邀请展上和观众见面,并完成作品的动态走秀。这个系列作品已作为中国丝绸博物馆第一批馆藏数字藏品被永久收藏。

    数字化礼服打破了时空的局限,让更多观众看到传统纹样与数字科技的完美融合。礼服设计、制作的过程也通过央视纪录片《匠人·匠心》走进大众的视野,其背后的染、织、绣等各环节的非遗文化也因此被更多人熟知、喜爱、传承,相信更多非遗元素会出现在日常生活之中。

    让服饰成为文化出海的载体和符号

    在1995年至2005年这十年间,我曾先后4次受邀在法国举办个展。法国媒体给予我的肯定是:“李薇的思考和感受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找到一个途径,使中国时装最终成为世界服装潮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6月,在意大利比耶拉城市艺术中心举行的《视·听——李薇艺术作品展》上,媒体对展览表示赞许:“其作品立足于国际,把东方传统美与艺术、纤维相结合。”

    在世界各地举办个展,我实现了当年的梦想,也看到了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对中国传统服饰的赞叹,无论是非遗面料还是特色纹样,都能收获一众粉丝,而服饰正在成为中国特色文化出海的一张名片。

    今年7月,我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采风,三江源的壮丽山川、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给了我丰富的灵感。回京后,我便一头扎进工作室忙碌起来,画图、买布、染色、制作小样……一步步将三江源的文化元素,色彩、图案形态、牦牛绒和岩画等从玉树获得的灵感元素用于礼服设计,为9月的两场大秀做准备。

    9月24日,我带着30套“最中国”的礼服亮相巴黎时装周。“黄河奔腾”“长江滋养”“澜沧江博大”“夜与昼融合”四个系列以我国自然景观为灵感,通过传统天然彩色植物染技艺,牦牛绒与羊毛毡、真丝网纱、绡等材料创新融合,表现了生命流动中的变幻莫测的节奏与动感。

    三江源起,生命悸动,文明流淌。这场秀以服饰为载体,进一步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中国文化的又一次魅力远航。此次青海玉树搭载北京时装周平台联合出海发布,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通过法国巴黎专业舞台向世界推介展示玉树文化和中国时尚。这不仅是一次关于文化传承与美的探索,也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与交流。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