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金秋十月,安徽淮北市烈山区榴园石榴种植基地,漫山遍野的石榴树犹如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一个个鲜红硕大的石榴挂满枝头,果香扑鼻,与空气中弥漫着的金桂香融合出别样的香甜。
果农们穿行其间,悉心采摘,满心满眼尽是丰收的喜悦。随手打开一个送给游客品尝,饱满的、酸甜适度的汁水瞬间溢满唇齿之间。不远处的包装车间里,工人们正铆足干劲,机器已开足马力,将按大小、品种分拣好的石榴打包、装箱,即将发往全国各地,为秋日果盘再添美味。
石榴红,乡村兴,果农笑。近年来,烈山区因地制宜发展石榴产业,全区石榴种植面积达8.3万亩,以榴园社区为中心,辐射周边3个行政村山坡地带,绵延50多公里山区。通过有效延长产业链,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在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石榴种植之外,该区从事石榴产业综合开发的各类组织及企业已超过20家,石榴产品年产值突破4.83亿元。
“火红的石榴,就像俺们现在红红火火的生活。”望着丰收胜景,石榴种植大户宋兴宝笑开了花。
石榴红了
烈山区有悠久的石榴种植历史。《烈山区志》中就有“清代以珍奇果品进贡朝廷”的记载。榴园社区塔山自然村万亩石榴园内,至今仍有千余亩明清时期的古石榴树焕发着勃勃生机。
然而,坡地无良田,旱涝没保障,古树也难丰产。过去很长时间,“山又高来水又深,一根井绳十八斤;砂姜坷垃硌脚心,有女不嫁榴园村……”一曲民谣唱出了榴园村民曾经的困苦生活。
抱着致富果,吃不上富裕饭。“要打一场‘翻身仗’。”村干部不甘落后。
植绿护绿。村干部带头总结出“七步造林法”,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在石质山上造林,经年累月,最终解决了荒山绿化缺土少水、树苗难以成活的难题。漫山的石榴树长势强劲,荒山披绿,林果飘香。
擦亮品牌。2002年,烈山石榴成功注册“塔仙”牌商标,使烈山石榴最早成为全国品牌石榴,随后又成功注册“秋塔山”“淮北石榴”等商标。2012年,塔山石榴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畅通渠道。变“单兵作战”为“抱团发展”,“跨村联营”不仅为石榴畅通了外销的“绿色通道”,更带动了石榴产业的深入探索和发展。找对方向,找准路,山绿了起来,更活了起来。
如今,8万多亩石榴已经成为烈山区最大、最火的“IP”。榴园社区居民张后龙给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算了一笔账:“咱自家有10亩石榴,一棵石榴树大概能产石榴五六十斤,一亩地产量大概有3000斤。现在家家户户都卖石榴,真正实现了靠山吃山。”
产业兴了
一棵石榴树,能做出多少种产品?石榴汁、石榴鸡、石榴酒、石榴茶、石榴醋、石榴盆景、石榴护肤品……烈山区已经用时间和实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如今,产业还在扩大,品种还在增加。”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明介绍。
“过去有收成,吃不完又卖不掉,石榴干了、烂了都当柴火烧。现在,就连石榴树枝子都是好东西!”在民宿老板邵景卫位于石榴园附近的农家乐,老邵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院子里的石榴盆景,枝干遒劲,姿态各异。餐桌上的‘安徽招牌菜’榴园地锅鸡,石榴园里散养的本地鸡、石榴枝干生火、地锅烹饪,地地道道,点单率很高。当然,这火爆的场面,都要归功于石榴产业大发展。”
二十多年来,烈山区把提升石榴品质和品牌影响力作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重点工程,不断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走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路径。
自2001年起,在全国石榴主产区科技协作会上,烈山石榴以粒大、核软、皮薄、含糖量及可食率高,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优质石榴。随后,“安徽省优质农产品”、全国林业博览会金奖、国家级石榴标准化生产基地等认证和殊荣纷至沓来。榴园也获得了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国家级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荣誉称号。
如今的烈山区,持续以石榴产业为龙头,推进新型经营主体拓展产业链,带动同类及相关产业集聚延伸,拉长石榴鲜果、石榴茶叶、石榴饮料、石榴酒等石榴深加工产业链条,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贫困农户”“企业+基地+农民”等联农带农模式,走出了一条石榴产业集聚带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子。
乡村游火了
记者采访时,正值淮北市第十五届石榴文化旅游节,游客如织、人头攒动。
来到位于烈山镇的美食与文创街区,入口处的“石榴红了 乡村振兴馆”内,非遗、文创、农特产品等3个展区,正展示着服饰、饮品、茶具、手工编织品等数十种与石榴有关的文创及周边产品。“这款石榴发簪最受欢迎。”工作人员轻轻捻起,只见发簪的一端是一朵石榴花,精巧别致。
不远处的中国石榴博物馆,是中国首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中国石榴历史文化为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呈现了石榴起源之谜、传布路线、外交佳话、书画诗词、风俗节庆等26个展区,全面展示了石榴文化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文旅赋能产业,产业助推文旅。为盘活石榴产业及文化资源,烈山区不断深化文旅融合,依托优越的自然禀赋和丰富的石榴产业优势,每年举办淮北市石榴文化旅游节。以榴园村做试点,深挖石榴种植历史,以石榴文化为基础元素进行整村提升,把村内每个角落打造成文旅路线上具有鲜明石榴文化特色的打卡点,打好“石榴+文旅”牌。
此外,重点梳理明清石榴园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让这座58亩、遍布百年古树的石榴种植区焕发生机;依托蜿蜒盘旋的山势和绝美的景色,利用原本的森林防火通道,开发旅游风景廊道“龙脊天路”,打造云端露营基地;建设卡丁车、四季亲子乐园、动力乐园、沙滩摩托、滑雪场等深受儿童和年轻人欢迎的游乐项目。
烈山镇党委委员朱勇介绍,2023年四季榴园景区共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770余万元,带动周边餐饮零售3000万元,为300名群众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夕阳下,站在距榴园不远处的馒头山观景平台,远眺“龙脊天路”,盘山公路将一个个村庄连接起来。荒山绿了,石榴红了,产业兴了,农民富了——一幅“绿水青山变身金山银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