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禁带食物不如激活消费
“只有他们(景区商家)卖的东西才可以带进去吃,我们自己拿的食物就不能带。”近日,有游客在网络上发布了这样一则视频。视频中,景区工作人员制止了游客带食物上山的行为,称清扫任务重,“每天山上都是鸡爪、瓜子皮”。记者梳理发现,景区能否自带食物之争并非个例。国内多个景区曾以污染环境为由,作出“禁止在景区内冲泡面”等相关规定与倡议,并由此引发争议。
“景区禁止游客自带食品”之类的规定频繁成为社会议题,凸显了公众对景区过度商业化趋势的忧虑。要解决好游客景区自带食物的问题,不能只在“管住游客的手”上做文章,更多还应在破解游客的“心结”上下功夫。无论是景区还是景区商家,都应当走出急功近利的短视,深耕游客消费服务,吸引更多游客前往,从消费量中获得利益。
“预售价更贵”是将消费者当“韭菜”
10月14日晚8点,天猫率先推出“双十一”的第一波预售预热活动,比去年提前了10天。与此同时,各大平台的直播主播也同步开启了“双十一”预售活动。然而,不少消费者投诉称,质疑天猫“双十一”预售产品比直接购买更贵、预售结束后立刻降价,“尾款人”变“韭菜人”……
“双十一”预售活动的初衷,本是为消费者提供更为灵活和优惠的购物选择,而如今预售模式却逐渐变味,演变成了一种复杂的购物游戏。商家利用促销活动的优惠规则,有意玩弄文字游戏,将消费者当成了任人宰割的“韭菜”。对此,电商平台应建立更有效的内部监管机制,加强对商家经营行为的监督,对预售欺诈行为及时采取制止措施。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一旦发现违法违规或者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要及时依法查处。
对滥用公众人物声音的AI应用要严管
近日,一些短视频平台涌现了大量某知名企业家吐槽的视频。在视频中,该企业家对堵车、调休、游戏等热门话题进行了调侃和锐评,甚至还有不雅词汇穿插其间,引发网友热议。事实上,那些吐槽视频并非该企业家本人发声,而是由网友利用AI软件采集该企业家原音生成的配音,但逼真的效果让不少人信以为真。
与“肖像权”一样,自然人的声音是一种法定权利,属于其特有的人格权。制作并上传他人AI音频的行为,无论是出于商业目的还是娱乐目的,都已构成对其人格权的侵犯。确保每个人的声音权益得到充分保障,法律法规和治理手段必须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相关部门应对AI技术的应用进行明确的约束,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语音合成技术的使用范围和责任主体,引导科技向善。
黄威 整理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