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落在社区小巷子里的“童年秘密档案馆”。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任然/摄

在性教育家长夜校,武羊(右)向家长示范如何告诉孩子们自己从哪儿来。

家长演绎“新编小红帽的故事”情景剧。

在性教育亲子戏剧工作坊,武羊(左三)引导孩子们认识自己的身体。
编者按
性,在不少人眼中,似乎是不能说的秘密。难以启齿、羞于表达,让不少青少年成长的版图上始终留有一块禁忌之地,从而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近年来,人们对性教育的重视和关注度越来越高。家庭是性教育最重要的场所之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何开展家庭性教育?怎样让父母对子女不再“谈性色变”?如何有效利用社会行动和公共教育适时开展、普及性教育?四川成都武侯区玉林东路社区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为我们“守护每一朵花开”,带来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任然
“性”,在成都的这个小区常被提及。在社区、社会组织及来自各界专业人士引导下,被当作一种应知晓的知识而科普,一种可以有助于更好地守护儿童茁壮成长的内容,被孩子、家长、家庭在学习。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玉林东路社区(以下简称“玉东社区”)小广场的舞台上,在广场旁的“童年秘密档案馆”里,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小楼的二层活动室中……性教育主题宣讲会、儿童剧、展览、家长夜校、亲子戏剧工作坊等一系列“性教育”主题活动密集开展。
于是,这一年里,一些积极的、有力量的、美好的画面,频频在社区出现——
当青年艺术家武羊与演员们在小广场排练性教育启蒙儿童剧时,一位推着儿童车的老人驻足观看后,蹲下和孩子边比画边说:“这里,这个地方,谁都不能碰哦”;
在策展人胡燕子主持的一场场展览会、放映会上,来自成都市未成年人保护和发展联合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大学、成都武侯区玉林社区以及关注未成年人保护的社会组织等机构的相关负责人、专家,与一个个家庭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儿童性教育的意义、现状和路径;
家长夜校里,家长们围桌而坐,在“美好的词”脱敏游戏、“重生之我”角色扮演、性别偏见“消消乐”等一次次有趣的互动中,重塑认知,学习新知,体验和了解开展家庭性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这场被命名为“守护每一朵花开”青少年性教育服务计划(以下简称“守花”计划),是武侯区2023年度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由玉东社区培育的社会组织成都市武侯区美好明天青少年发展促进会执行。杨金惠、胡燕子、武羊等都是发起人、策划者,驻扎在社区的“童年秘密档案馆”“玉林大众戏剧社”等,也是“守花”计划的核心推动组织。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看到,在一份“守花”计划的总结上写着,项目一直秉承的运作初心是“扎根玉林,借助艺术手段,通过社工方法,让更多家庭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性教育”。
关注——“童年的秘密”
坐在社区的小茶馆里,两名女高中生向杨金惠申请发起一个女性话题。已在社区担任20余年社区书记,曾兼任过武侯区妇联副主席的杨金惠,不仅给予了女孩儿们肯定和支持,还指导她们完善内容和行动方式,帮她们将这个行动命名为“吾家有女初长成”。
儿童一直是玉东社区重点关注服务的对象之一。“儿童友好”社区,玉东社区已坚持建设了20年。“社区里每一个孩子的需求和建议,我们都认真对待,开展的每一个项目,都有儿童友好的视角。”杨金惠介绍,早在21世纪初,社区就执行了来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有关儿童友好的系列项目,并在执行中学习、吸收和成长。此后,“将服务儿童及其家庭,作为撬动社区大治理的小支点”,成为社区的基本观之一。
2012年,玉东社区培育建立成都市武侯区美好明天青少年发展促进会(以下简称“美好明天”),关注社区场域里的未成年人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保护,并不间断地开展了一批颇有成效和影响力的项目。
在玉东社区“儿童友好”的土壤里,吸引链接了诸多关心关爱少年儿童以及致力于相关领域的各界组织、专家和项目,“童年秘密档案馆”和“玉林大众戏剧社”都是其中之一。
“童年秘密档案馆”发起人胡燕子讲述,A4美术馆“iSTART”儿童艺术节邀约的契机,促使“童年秘密档案馆”项目正式启动,她希望聚焦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流动和会聚,展现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肌理,进而聚焦人们的“童年”,以期展示人们童年时的社会景象,以及这些秘密对成长的影响。
策展过程中,从各个社区收集而来的2000多份“秘密”,反映出来的诸多现象,带给了胡燕子深深的震撼。她深感,这些囊括了年龄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童年秘密”,不该在展览后就消失,应继续在人们身边“释放、集聚和流动”。2023年,“童年秘密档案馆”应玉东社区邀请,坐落在了小广场旁、巷子里,对外固定时间开放,开展各类议题活动。
胡燕子发现,在阅读“秘密档案”时,不断重复出现一个具有共性的主题“性教育的缺失”。“很多童年创伤和性教育的缺失有关。”胡燕子越来越觉得,在呈现、讨论议题之外,有效的社会行动和公共教育非常重要。
“玉林大众戏剧社”的建立人武羊也关注到了这个主题。武羊回忆,在开展的一次女性情绪表达的读剧会里,女生们不由得谈到了自己曾遭受性骚扰时的手足无措,令武羊吃惊的是,“在场很多女生都有过这种遭遇和困惑”。
为此,胡燕子和武羊想进一步行动起来。
必要性行动——“家庭性教育”
“童年秘密档案馆”在玉东社区开展的第一场“档案馆之夜”——“罪恶的童年”活动中,胡燕子邀请了监狱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和心理学研究者。活动中,随着监狱工作者讲述涉罪青少年的案例,70多名参与者在4个多小时的互动和讨论中,将焦点集中在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家庭性教育的必要性”上。
与此同时,武羊开启了“性教育”知识系统性课程的进修和进阶,在相关机构的培训考核下,被认定为已可开展课堂的“性教育讲师”。在日常工作中,杨金惠曾接到过居民相关内容的求助电话,“美好明天”在实施“家长进修班”家庭亲职教育计划等有关家庭教育项目时,也有家庭向专业社工们咨询过相关困惑。
多方汇聚,形成了一项具体行动——“守花”计划,并在社区支持下,组建了一个联合行动小组,将其完善为一个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在得到成都市武侯区民政局的支持后,该项目立项成功,正式在玉东社区项目化推进儿童性教育主题教育——“尝试建立一个相对安全的公共空间,健康、自由地谈论性教育;用专业的课程和科普告诉家长究竟该如何上好孩子的性教育家庭课;号召和呼吁学校、社区里的每一份力量关注性教育缺失引发的儿童心理状态和社会处境”。
“性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家庭是性教育最重要的场所之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性教育老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文利与其团队,曾就“父母性知识、态度和技能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并形成了相关建议。
调查研究显示,近些年来,关注性教育的父母越来越多,虽然国家一系列法律、大纲等文件中均有涉及促进家庭性教育的规定,但是家庭性教育的开展仍受到一些制约,父母大多对性教育的内涵了解不足,大部分父母对开展家庭性教育认可度较高,但受性知识水平不足、认知存在误区、提升自身性教育能力的行动力不足、技能不足等多方因素影响,家庭性教育开展情况并不乐观。
这与“守花”计划发起人在各自领域实践中的感知是一致的。于是,在“守花”计划中,以“6~9岁”“9~12岁”“12~14岁”分年龄开设了性教育家庭小组,编排共计16期“干货”内容,围绕“艺术+性教育”方式展开,致力于用“可开口”的方式让家长获得专业知识,并能与孩子沟通性教育内容。
创新性行动——“艺术+”让性教育被“看见”
参加完“6~9岁”家庭小组的6次活动后,家中有两个女儿的小游姐(化名),已能够适时地向孩子们开展性教育。小游姐表示,令其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动是家长们进行角色扮演,共同演绎“新编小红帽的故事”情景剧。
小游姐认为,以情景剧的方式开展性教育宣传普及,不仅孩子们爱看,也可让孩子们来演。因为“演”练过,大声说出过“不要靠近我”,所以当孩子们真正在现实中遇到了“大灰狼”,就能大胆作出相应的行动,突破“知道怎么做但不敢动”的障碍。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硕士李丽莎关注儿童成长和教育,参加了“12~14岁”家庭小组的6次活动。她讲述,一次活动中,专业社工引领开展小游戏,让每个人拿到了一个身份卡,并让大家大胆地说出性器官的名字,同时为它们赋予美丽的意义。
“我至今都记得当时拿到的是‘不朽的子宫’。”李丽莎说,这让她感受到“以艺术的形式推广性教育,是很灿烂的”,她认为,“艺术可以让你用一种美育的方式感受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更加舒适的介质,去表达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无法说出口的东西。”
在刘文利及其团队给出的促进家庭性教育开展的建议中,也提出了“利用家庭游戏开展家庭性教育,轻松开口谈‘性’”,建议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游戏的方式将性教育融入家庭生活中,其趣味性和分年龄段的游戏内容,很适合学龄前儿童的认知水平。
“守花”计划将“艺术、戏剧”的方法创新融入进家庭性教育实践中,或开辟出了一条适合全年龄段家庭性教育的路径。
而胡燕子认为,“艺术让不可见的呈现出来”,但要保障持续性行动,还需要各级相关部门给予关注和支持,需要社区的推动和链接,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以及司法、心理学等各界的落地参与。
于是,在“守花”计划进程中,“性教育”被以宣讲会、动画放映、展览、儿童剧等各类形式呈现,胡燕子也尽可能地在每一场活动中,与相关各界合作联动开展,邀请相关领域的工作者、专家来分享与讨论,以期每一场“艺术化呈现的性教育”能更被“看见”,能被赋予“力量”,让“守花”计划这场行动中推动的议题,能可持续性开展。
期待——“可持续、拓展和扩大”
“多方协作构建家庭性教育支持网络势在必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长张柳一直致力于儿童福利研究。她认可胡燕子在实践中积极联动多方参与的策略。
张柳认为,家庭性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的支持,还需要社会相关各界、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其中,社会组织在社区中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信任度,可以灵活多样地搭建家长学习平台,开展常态化、多形式、创新式的性教育活动。
她建议:“未来,社会组织可进一步整合线上教育资源,将性教育内容产品化,扩大性教育的普及范围,提升项目的可持续性和覆盖面。”
实际上,“守花”计划作为武侯区社会工作项目的周期为一年,而发起人、参与方在策划开发“守花”计划的内容时,就已在为其“可持续性”作设计,以期将“守花”计划部分成果进行品牌化、产品化。
武羊与伙伴summer引导开展的性教育家长夜校、亲子戏剧工作坊,都针对性地设计制作了相应的工作手册,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调校后,最终形成了一个名为“Hug!星芝士”(拥抱!性知识)的全套课程内容及设计。
“‘Hug!星芝士’是面向儿童与家长,提供好玩有趣的性教育内容及产品,口号是用戏剧的方式,与孩子们一起拥抱性知识。”武羊介绍,其中包含一套服务家长、家庭的戏剧课程,一套《灰童话》性别教育主题桌游互动产品,一个《守护身体的秘密》性教育启蒙儿童剧的演出作品。
同样地,胡燕子主导的性教育主题展览中,联合四川大学设计与媒体艺术系、艺术与医学健康研究中的团队参与设计,也在策展过程中有意识地开发了有关性教育主题展览的工作手册。
胡燕子和武羊都希望能把这一年儿童性教育社区实践的收获完善成一种产品,推向市场,去拓展扩大其覆盖面、影响力,也获得反哺,来让自身在家庭性教育课程、艺术介入性教育等各方面能继续探索和实践。
成都初冬已至,每至傍晚或周末,玉东社区小广场上依旧喧嚣,关注青少年情绪、音乐节、昆虫博物馆等项目还在社区里热烈地开展、建设,“这些活动和项目,都会适时地嵌入性教育的内容。”杨金惠说,在来年开展的新项目中,我们也会有意识地借鉴“守花”计划的做法,运用推广其成果,让玉东“儿童友好”社区的生态不断优化,持续向好。
如今,胡燕子奔波在多个城市,参加活动进行演讲,向人们讲述“童年秘密档案馆”和“守花”计划的故事,“希望更多人看见家庭性教育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感知到它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很有意义的事。”胡燕子说。
武羊也在四处奔走,她将性教育启蒙儿童剧看作是“守花”计划还在持续生长的“枝丫”,希望儿童剧不仅能在各个社区中轮演,还能走上更大的舞台,能走进乡村,呈现出“大山和戏剧,儿童和笑声”的美好画面。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