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元箓
近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意在整治网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规范使用乱象,塑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和育人生态。这是国家层面首次针对编造网络黑话和烂梗开展的专项整治行动。
面对高达97.2%的未成年人网络普及率和将近2亿的未成年网民规模,规范网络语言文字的发展和使用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一定程度上,它甚至决定着文化存续的前景和质量。以此为前提,针对黑话烂梗的治理,是一种技术场域下的长期工程,需要多方拿出足够的决心和耐心,持久履行社会责任和文化保护义务。这其中,未成年人的家庭和父母责无旁贷。
家庭是未成年人语言交流的第一环境,父母是未成年人语言交流和语言学习的第一对象和第一教师。同时,未成年阶段尤其是儿童期,又是人生中语言学习能力和输出能力的爆发期。因此,作为父母,既是未成年人健康规范使用语言的第一监护人,也是帮助他们提高语言学习能力和输出能力最好的交流伙伴。
笔者认为,家庭至少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为未成年人免受黑话烂梗侵扰提供帮助:一是区分网络语言和日常用语的边界,通过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语言互动,减少对社交软件的依赖,从而将家庭成员之间直接交流的时间和场域最大化,将网络语言使用的占比最小化,这也是密切家庭情感关系的基本要求;二是从父母自身做起,甄别网络语言的良莠,避免黑话烂梗的侵袭。通过监护人自我语言的净化,使未成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语言规范和交流规范,为他们的人文培育和道德养成打好基础,这同样符合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
事实上,随着今年1月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实施,保护未成年人免遭包括黑话烂梗等网络不良文化的侵扰,已经成为家庭和父母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面对泥沙俱下的大数据推送狂潮,父母们尤其需要肩负起这一重则,以实际行动向黑话烂梗说“不”。
中国语言文字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雅训之美。除了交流功能,它还被赋予了极强的审美功能。父母从儿童牙牙学语开始,就用古典诗词对他们进行语言训练,正是希望孩子从小学会对中国语言文字美的接纳和欣赏。这是中国式家教独有的美育教育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孩子远离黑话烂梗,又是一桩功在千秋的文化事业,值得每一位父母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