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极岛灯塔 孟波/摄

西风湾 孟波/摄

海上布达拉宫 孟波/摄
■ 徐荣木
一
地处中国沿海的浙江省舟山市,是个美丽的海岛港口城市,船舶工业发达,尤其是修造船能力,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21世纪初,发展面临转型,一些船厂出现了无船可造、无船可拆的局面,经营面临倒闭的窘境,各家船业千方百计寻揽业务。
于是,有人想起了一艘躺在舟山海域的大型沉船。
舟山一位叫张小龙的企业家偶然听说“里斯本丸”事件背后的故事激动不已。他思忖:若将事件拍成电影,可与“泰坦尼克号”比肩。但隔行如隔山,他从未接触过电影,想法甫一提出,遭到亲友的反对。
怎么办?难道就这样放弃了,他心有不甘,盘桓心中许久,就是放不下这件事。没多久,他的激情再次被点燃,遂决定上马,人生难得几回搏。于是,他通过朋友,邀请北京的电影编辑莫雪峰到东极岛采访,着手编写剧本,斥资数百万元,于2000年开始筹备,2006年电影《东极拯救》在普陀山开机拍摄,次年影片杀青,之后,又被文化和旅游部定为外宣片,翻译成英、法、俄、日等9种语言,配送给中国200多家驻外机构,由这些机构向外推介、发行。
沉埋几十年的“里斯本丸”事件,拨开了重重迷雾。
二
舟山东极岛。
海风轻拂,海浪拍打着礁石,宛如在诉说着岁月往事。这片宁静的海域曾见证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救援,一段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传奇。
1942年10月2日的清晨,太阳刚刚从东边露脸,“里斯本丸”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摇摇晃晃地前行着,这些战俘挤在三个货舱里,舱里非常拥挤,舱中的人都是肩挨着肩地站立着,他们无法同时全部躺下,所以睡觉都得轮流着来,入睡困难。舱内本来空气就稀薄,时间一长,更加浑浊不堪。战俘们的心中充满了恐惧与绝望。
突然,船体一声巨响,震惊了关押在舱内的战俘。须臾工夫,海水汹涌地钻入底舱,船体开始东摇西晃,已明显地呈现出下沉的态势。战俘们惊恐地呼喊着,四处逃窜,死亡的阴影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与此同时,这声巨响,也震醒了附近东极岛沉睡中的岛民,睡眼惺忪中,岛民以为发生了地震,纷纷跑出房间,往东远眺,却发现海面上浓烟滚滚,心中涌起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少顷,有许多漂浮物和一个个浮动的点,随着潮水四处漂流,岛上一位资深渔老大,立即判断:坏嘞,海上出事了。接着,这位渔老大果断地大手一挥,站在高处大声一呼:走,救人要紧。
海上出事的消息,一下子传遍了附近几个小岛,迅速聚拢了198位渔民,尽管海面上风高浪急,渔民们没有丝毫犹豫,纷纷奔向岸边,解掉一艘艘靠人力划桨的小舢板的缆绳,操起船桨,呼呼啦啦地冲向出事海域。
突然,在日军一艘撤离舰上,一梭梭子弹,疯狂地向渔民扫射而来,子弹嗖嗖地在耳边飞,落在海面上,激起一串串水花。
渔民们清楚,他们救战俘的行为,可能会遭日军报复,甚至摧毁他们赖以生存的海岛家园,但此刻,渔民们管不了那么多,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人!这是刻在这些淳朴渔民们骨子里的天性使然,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畏。
他们时而俯身躲避子弹,时而用力划桨,调整着小舢板的方向,一次次地冒险拯救。虽然这些渔民不懂英语,但渔民的举动,战俘们心如明镜,在绝望之际看到了希望。因一艘小舢板一次只能装载五六个人,驶出去一趟,来回要好几个小时,小舢板在汹涌的海浪中奋力奔波。
据统计,岛上渔民参与救助的46艘小舢板,来回运送65次,共从海上救起战俘384人。战俘们被救上岛后,大多安置在寺院和渔民家里。彼时,因战争,岛上生活条件非常艰苦,食物匮乏,但渔民们翻箱倒柜,找出平时舍不得吃的珍藏食物,供他们吃,取出各种御寒衣服给战俘穿,个别发烧的,岛民熬煮中草药让其服用,战俘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人性的关怀,在渔民们的悉心照料下,元气逐渐恢复。
日军见战俘被渔民们救上了岸,岂敢罢休,派出几架日机飞临东极岛海域,投下大量炸弹。之后,又从已占领的舟山本岛调来5艘军舰,迅速包围小岛,并派出200多名日军登岛,挨家挨户搜查战俘。
手无寸铁的渔民们怒目而视,在此僵持着。躲在暗处的战俘们见之,为了不连累渔民,在一位军官指挥下,384名战俘主动地站了出来。日军再度将他们押上日舰,他们只能与岛民挥泪告别。其中法伦斯、詹姆斯顿和伊文思三位英俘,在渔民唐如良等人的掩护下,藏进一个海边洞穴,免遭日寇魔掌。躲了几天后,几位渔民把英俘伪装打扮成渔民模样,趁夜色阑珊送出岛,驾船送至大陆,辗转返回英国。
三
战俘们离开了东极岛,但他们与渔民们的友谊却永远留在了心中。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们时常回忆起在东极岛的日子,回忆起那些英勇善战的渔民们,并将自己在东极岛的经历告诉了家人和朋友。
潮涨潮落,东极岛的渔民们,依然过着平静的生活。
在“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纪念馆里,陈列着当年的照片和文物,向人们展示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游客们驻足观看,心中充满了敬意。
站在东极岛的最高点,俯瞰着这片美丽的海域,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些勇敢的渔民们,划着小舢板,在海浪中前行的身影。
2019年10月20日,“里斯本丸”英军战俘后人来到了东极岛。他们中有的已白发苍苍,有的已坐上轮椅,不远万里来到东极凭吊故人。年过八旬的雪莉满头白发,随身带着一个黑发娃娃,这是小时候父亲从香港寄给她的礼物,这也是对父亲唯一的记忆。而父亲在家乡的墓碑上,只刻着一句话——我们推测他在战争中死在了中国东海。如今,她来到了父亲的牺牲地,沉船与海面相距30米,在与父亲告别时,她已泪流满面,哭得不能自已。
中英友谊的佳话在延续。
据《东极拯救》电影制片人张小龙介绍,东极渔民代表曾给时任英国首相布朗写信,希望英国政府关注依然静卧在东极海底的800多名英军尸骨。不久,英国驻中国大使欧威廉爵士代表英国政府,给东极渔民回信,信中称赞《东极拯救》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对渔民们营救战俘的壮举致以由衷的感谢。
时光荏苒。今年2月,中国驻英国使馆为“里斯本丸”幸存者家属等人士举行了新春招待会,追忆“里斯本丸”营救事件。中国驻英国大使郑泽光出席活动并致辞,他回顾了“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经过,舟山渔民英勇营救英军战俘的感人事迹。“里斯本丸”号代表的是中英友谊,历史不能忘却,铭记两国人民的友谊,珍惜和平,共创更美好的明天。英国当地政要、“里斯本丸”幸存者莫利之女维尼、浙江省外办、舟山市有关领导等200多人参加了这一活动。
四
方励与东极岛“里斯本丸”结缘,与作家韩寒有关。
2014年,韩寒筹拍一部电影《后会无期》,把主要外景地选在东极岛。韩寒在电影主题歌词中写道: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你不知道,他们为何离去……而担任电影制片人的叫方励,他在此之前,从没听说过东极岛。在拍片期间,当方励听渔民讲起沉在这片海域的“里斯本丸”故事,在1816名战俘中,至今尚有828人与沉船一起,埋在冰冷的东极海底。
他被这段历史深深打动,灵机一动,思忖能否拍个纪录片?向世界讲述这个中国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铭记那些勇敢的渔民们。
他虽对此产生浓厚兴趣,但内心又有些纠结,当年参与救人的渔民一个个老去,活在世上的只有东极岛渔民林阿根、英军幸存者莫利等人,也都已进入高龄期,再往后,证人可能就会彻底消失。
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部与时间赛跑的电影,也是一件值得做的事。尽管在此之前,他没拍过纪录片,但他兴趣广泛,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更不惧挑战。
方励坚持一个理念,做事就要做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事情,从中寻找自己的快乐和价值,一个人的时间有限,决不能浪费生命。
时不我待,方励说干就干。他走访了东极岛的每一个角落,把当年救人亲历者的讲述,录制下来。在以后的岁月里,他悉心投入拍摄筹备之中,利用自己所学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的优势,独家绘制出沉船位置声呐图。
2018年起,方励便自掏腰包,在英国的三大主流报纸刊登整版寻人启事,寻觅“里斯本丸”战俘及后人,广告非常直白:你在哪?寻找“里斯本丸”英国战俘遗属。
方励寻访近百座英国城镇,收集上万张历史照片,联系数百位战俘家人并面对面采访其中120多人,还深入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地,采访美军潜艇和日本船长的后人,研读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今年8月23日,影片又在故事发生地东极岛举行了首映礼。方励表示,电影不光是要把这段历史讲给全世界听,也要让更多人知道当年我们东极岛渔民的英勇付出,并为他们的善良勇敢而感到骄傲,感受先辈们做了怎样一件功德无量的壮举。
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以寻船为切入点,营救事件幸存者、战俘家属、东极岛救援渔民等相关人员的口述,还原历史真相。运用三维特效和二维动画相结合等各种特技手段,将战争的残酷、日军的冷血以及舟山渔民的英勇壮举一一呈现在大家眼前。影片讲的其实就是人的故事,在观影过程中,许多人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有渔民说:“电影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造成的伤害,我们也要时刻记得历史,拥抱和平。”
方励说:“我用8年时间不计代价拼命抢救出的历史真相,这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重要的事。电影传递的,有对中英人民友谊、对中国人善良和大爱的动容,有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呼唤。”
目前,《里斯本丸沉没》已在内地获得票房4490万元。在影片那些动人的故事背后,它也把东极岛再次介绍给世人:东极岛确切地说叫东极镇,是由大大小小28个岛屿和108块岛礁构成。常住人岛仅有四个,即庙子湖、青浜岛、黄兴岛和东福山岛……现在,这里景点众多,拥有阳光、碧海、岛礁的自然风光,亦有浓厚的渔家风情。
如今,美丽的东极岛已是很多人心中的旅游胜地。那段悲伤的往事,也距今天已过去了82年。感动,有一群人,一直铭记这段历史。还有一群人,让这段情谊延续,让人们看到了人类情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