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自然恩赐的果子上“无中生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丽乡村的自然产物有机结合,驻村第一书记王馥芸和村干部一起书写农村经济新篇章——

“福和”乡村迎来福与和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在浮河村千亩田畈基地,浙江省农科院的博士专家们一起和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开展水稻收割自然研学体验活动。

    ▲ 王馥芸(右二)在乡中心幼儿园教老师们钢琴基本技巧。

    ▲ “福和”系列文创产品。

    常山县大桥头乡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霜降时节,青黄辉映,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大桥头乡浮河村的千亩田畈里水稻和大豆已然成熟,正迎来热火朝天的采摘季。田里有一位女性,正和大桥头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科技特派员和他的博士团队指导下,在“大熊家的米”水稻基地开展研学活动,收割着沉甸甸的水稻。

  这位女性叫王馥芸,这样寄情于乡村山水的工作生活,她已“沉浸式”参与了大半年。

  2024年2月,常山县文化馆书记、馆长,常山县妇联兼职副主席王馥芸受常山县委组织部委派,脱产两年,赴浮河村担任第一书记、农村指导员。

  说起浮河村,王馥芸和它有过一面之缘。两年前,她曾到此地进行乡村民俗文化调研,听着当时的乡长与她介绍当地的经济产业和文化底蕴,望着乡长满眼的光亮,那时,她就对浙江省“扩中”“提低”改革试点的大桥头乡满怀期待。“冥冥之中,那时的期待,变成了如今的见证。”王馥芸笑着说。

  如何让这个普通的小山村找到发展新路?从踏入浮河村的那一刻起,这种思索和探索,王馥芸就没有停止过。在初期的一次次实地走访中,她冒出一个想法:如果把自己擅长的艺术用于乡建,或许不仅可以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更可以通过美育的熏陶、真诚地宣讲、全情地融入,化解村社矛盾,促进就业,凝聚人心。这一大胆的想法,在不断实践中逐渐收到了可喜的实效。

  以美育塑造新村风 

  破冰从一首钢琴曲开始。

  初到浮河村,王馥芸在进行统战工作摸排时,发现村里有架电子钢琴,于是习惯性地弹奏了一曲《我爱你中国》。村民听到琴声,都聚拢了过来。原来,平日里,浮河村的村民们就喜欢聚在一起唱歌,看到王馥芸会弹钢琴便想邀请她教唱辅导,有基础的村民还想跟她学习钢琴。

  “那我就在大桥头乡党群服务中心给大家开合唱课吧,只要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来!”于是,王馥芸在基层一线开展起浙江省文化馆主推的“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从简单的乐理知识教起,后又加入节奏练习等。

  渐渐地,参与其中的村民越来越多。“王老师,我们最近新学了一个伞舞《烟雨江南》,你能给我们指导下跳舞吗?”村民郑英说。就这样,王馥芸和村民打成了一片,润物无声地走进了村民的心里,成为村民的知心人。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少。

  考虑到大桥头乡第一中心幼儿园师资力量不足、幼师专业急需提高,王馥芸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每周在幼儿园为老师们开展艺术类专业公益课程,教授老师们钢琴基本知识及弹唱伴奏技巧,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开发文创产品带就业 

  初到村里,午休期间,王馥芸喜欢到村子里转一转、看一看,了解村情。有一天下着大雨,王馥芸走在溪边,突然脚底踩到了一颗硬果实,她拾起来观察,不经意间发现了溪边竟然种满了无患树。

  “何不把这承载着美好寓意且有清洁作用的无患子利用起来?”思来想去,王馥芸打算把无患子做成文玩手串,寓意“无忧无虑无患”。

  在乡政府的帮助下,村里成立了“大桥头乡巾帼共富工坊”,王馥芸带着八个村的妇女代表一起研发文创产品。运用编绳、非遗绒花、缝纫等技艺,做出了胡柚花胸针、油茶花发簪、二十四节气中药香包、无患子手绳手串、书签、书衣等系列文创产品。

  当这些新颖别致寓意美好的“小玩意儿”第一次出现在共富市集上时,便被一抢而空,供不应求。

  随后,王馥芸还和常山胡柚研究院一起,研发出了胡柚枳实手串。常山胡柚是常山县的特产,“柚”谐音“佑”,有护佑平安之意。

  戴着这款手串,王馥芸参加了多场省级文旅推荐会。“我还要戴着它参加衢州市‘妈妈的手作’来料加工产品创意设计大赛和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她借助一切公开场合,提高曝光度和知名度,只为订单多一些,“我们还每周常态化地开展巾帼共富工坊的培训工作,提升各村妇女的手作技能水平,为妇女再就业找到一条新路子。”

  文创产品销售所得,一方面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开辟新道路,另一方面还用于慰问困境儿童。“我是常山县妇联兼职副主席,关心关爱困境留守儿童也是我的职责所在。”王馥芸还努力扩大朋友圈、画好同心圆、传递好声音,邀请更多的社会团体一起来关心困境儿童。

  在大自然恩赐的果子上“无中生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丽乡村的自然产物有机结合,王馥芸和村干部一起书写农村经济新篇章。

  挖掘民俗特色促产业 

  2023年,大桥头乡通过土地整治和专项债项目的实施,建成3000亩浮河田畈高标准农田,引进杭州农业企业轮种毛豆、水稻等作物。

  结合大桥头乡千亩毛豆基地和水稻基地,王馥芸尝试在大桥头乡中心小学开展美育社会实践课程,与小学老师共同开发二十四节气自然研学项目,陪孩子们一起走进田野,近距离观察植物的生长,开展劳动体验活动。亲手收割稻子、观看现代农机收割……孩子们徜徉在大自然中,感受科技与文化相结合带来的乐趣。

  如今,浮河田畈稻菽丰收,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色。村委会依靠自然资源,根据四个网格特色打造了卡通人物IP,丰富农文旅业态,对外发展文旅经济,对内开设巾帼共富工坊、庭院经济,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用文化与科技的力量促进增收。

  最近王馥芸又当起了“驻村导师”,与常山县妇联挂职副主席傅秀秀交流起驻村经验。从如何因地制宜挖掘村庄现有的自然、文化等各种资源,到如何学会借势借力,充分链接各方力量、积极撬动社会各界资源资金来帮助村庄发展,再到如何做好村里的妇女儿童工作,王馥芸都倾囊相授。

  “今年10月,我刚开启驻村工作,作为一名新手,与王书记交流过后,收获颇丰。”傅秀秀发自肺腑地说。

  乡村振兴不仅只争朝夕,更要久久为功。“愿我们都能在乡村振兴大潮中,跑出风的速度与力量!”两人相视一笑,眼中充满信心与坚定。

中国妇女报发展周刊 6“福和”乡村迎来福与和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2024-11-07 2 2024年11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