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街区:

学校、家庭、社会共筑成长新天地

■ 吴树超

  ■ 吴树超

  学校作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是培养学生能力与提升素质的摇篮,社会是教育的广阔舞台与实践基地。因此,聚焦于儿童全面发展,创新构建儿童友好街区,以深化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新生态,已成为增进儿童福祉的关键议题。这不仅体现了对儿童权益的深刻尊重,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创新路径。

  优化物理空间,共创儿童友好环境

  围绕终身学习理念,可以尝试以创建学习型社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致力于打造兼容并蓄的育人中心。要实现这一目标,物理空间的整合是关键一环,这不仅能优化街区布局,提升街区整体功能,更重要的是为儿童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充满趣味的学习环境,满足儿童成长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同时,通过整合多重物理空间,促进儿童与社区的深度融合,增强儿童的社区归属感,促进儿童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形成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

  作为学校中心和社区中心的联动机,家庭中心在儿童友好街区的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连接学校与社区的桥梁,更是打破校家社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和互通的关键纽带。学校中心则以其独特的教育资源和专业优势,成为儿童友好街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二小学(以下简称采荷二小)的“多巴胺He乐街”为例,这一创新项目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满乐趣和活力的成长空间,还成了家庭教育的指导中心。通过一街三站机制,学校成功打造了没有围墙的儿童家庭心理健康服务阵地,面向全域师生家长开放。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参与各类活动,培养兴趣爱好,提升综合素质;家长们则可以获取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与孩子共同成长。“多巴胺He乐街”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现了学校中心在融通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资源,共同为儿童服务方面的独特作用。

  作为儿童友好街区的核心空间,社区中心在学校与街道合作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杭州市采荷街道“晓荷书房”展现了其独特的价值。书房内设学习场、活动场、阅读角、直播厅等功能室,旨在全面满足学生与社区居民的需求。在家庭中,它承担家庭指导与心理辅导的角色;在学校则成为课后服务乐园,丰富孩子们课余生活;周末,书房还举办社区大先生课程,拓宽儿童视野。“晓荷书房”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功能,为儿童友好街区的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三个中心相辅相成,构成了儿童友好街区的物理中心新生态。

  融合文化资源,共建精神家园

  杭州市荷花塘社区和采荷二小未来校区以文化为先导,创建了一个既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又富含文化底蕴的新型社区空间。在此背景下,“荷”“和”文化的融合,为儿童友好街区的精神空间创造提供了独特视角。这种“和”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与社区的“荷”文化形成了共生共长的良好氛围,使“和”文化成为儿童友好街区的重要精神载体。

  在共同的文化认知中,学校作为文化中心通过校风促进家风,家风引领社风。譬如,在师资队伍构建方面,实现了儿童友好街区的文化融合多元化。学校、社区、社会师资及学生“小先生”共同参与到儿童的教育中来,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开发非学科类拓展课程,共育课程群,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特长,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同时,聚焦家庭教育,开发专题指导课程,引导家长科学育儿,增进亲子关系。通过读书月主题论坛、好书推荐等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文化,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注入活力。

  深入挖掘社区与学校文化的共通点,打造学校、家庭、社区“以文合一”“因和共生”的儿童友好街区文化共享新单元,让家长、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参与其中,形成校家社同心、同向、同行的良好氛围,使儿童友好街区物理资源优渥、精神生命丰盈。

  在优化儿童友好街区的物理空间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可以探索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即完整生活学习。这种方式强调“识记——理解——应用——创造”,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体验和成长,做到知行合一,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展现其“会学习、会生活、会创造”的能力,实现为“每一个生命的幸福未来赋能”的目的。

  另外,还可以深入探索儿童友好街区的打造与完整生活学习的深度融合,为更多的孩子提供一个更加贴近生活、注重实践和全面发展的学习环境。

  (作者系全国教改先进个人,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二小学党委书记,杭州市景和小学书记、校长)

中国妇女报家庭周刊 6学校、家庭、社会共筑成长新天地 ■ 吴树超2024-11-11 2 2024年11月1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