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新宽 秦秀兰 我们的爱情与“二汽”共同成长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鹏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鹏

  “现在的年轻人赶上了好时代,看着他们幸福我们很高兴、很羡慕。”不久前参加“家国同庆 见证幸福”2024全国万人集体婚礼的湖北省十堰市金婚代表穆新宽、秦秀兰夫妇激动地说。55年前,他们也通过集体婚礼成婚,而一直恩爱如初的秘诀,就是互敬互爱、理解包容。

  艰苦岁月 相识相知

  “1969年,听说国家要在十堰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二汽’),我毫不犹豫就报名了。”那时,23岁的穆新宽刚从兰州部队转业,这个来自河南开封的小伙子在前往十堰的路上满是憧憬,可抵达之后才发现,这是一个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的小山沟。因为交通不便,当地绝大多数生活物资都得从山外运来,再加上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建设者,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能吃上一顿白米饭都堪称奢侈。

  “但那时大家秉持的理念是先生产、后生活,建设至上。”穆新宽说道。没有厂房,就搭建芦席棚、建造干打垒房子来充当厂房;场区没通电,就用马灯照明,大家日夜赶工。

  就在这个时候,经人介绍,秦秀兰走进了穆新宽的生活。秦秀兰生于1945年,和穆新宽是老乡,同样来自河南开封,当时也在“二汽”工作。“初次见面,我觉得他话不多,人很实在,靠得住。”秦秀兰回忆道。而在穆新宽的印象里,第一次见到秀兰,就感觉她很活泼,说话有水平,“是个才女”。

  两颗年轻的心在共同的理想追求中逐渐靠近,1969年,二人喜结良缘。“当时,举办婚礼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第二年,厂工会得知我们结婚却没办仪式,就说要办一场集体婚礼。”穆新宽回忆道,当年只有两对新人参加,仪式简单又温馨——工会主席致辞祝福新人,还买了些散装糖果分给工友们,大家一起吃了顿白米饭配白菜,那时候的场景,穆新宽一直铭记于心。

  共担风雨 相濡以沫

  穆新宽与秦秀兰的婚房是一间简陋的芦席棚,每逢大雨,屋内便会漏雨,严重时早上起来常常能看到鞋子漂在水里。

  不仅生活条件艰苦,夫妻二人还聚少离多。穆新宽在车队工作,频繁出差,就连女儿出生时他都无法陪伴在妻子身边。然而,无论困难多大,二人始终相互体谅,从未吵过架,日子虽平凡却充满快乐。

  “我们结婚已经55年了,最大的感悟就是一家人之间需要宽容和理解,这也是我们半个多世纪婚姻得以维系的力量源泉。”秦秀兰说道。她性子急,而穆新宽性格沉稳,两个人恰好互补。她能理解穆新宽在岗时争分夺秒工作的心情,穆新宽也能体谅她兼顾工作与家庭的艰辛。正是这种宽容与理解,让他们在艰苦岁月里相互扶持,一路前行。后来,穆新宽成为“二汽”铸造二厂的高级技师,多次荣获单位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秦秀兰则成为一名教师,先后在铸造二厂的小学和初中任教,多次获得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1995年退休后,她接手厂里的幼儿园,一直工作到2022年才正式离岗。

  2015年,命运给了这对夫妻沉重一击——正值壮年的儿子突发急性脑出血离世。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宛如晴天霹雳,让整个家庭几近崩溃。“儿子非常要强,在大学时担任团支部书记,工作后是单位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一心扑在工作上。”秦秀兰回忆道。当时,他们痛心疾首,后悔对儿子的身体健康关心不足,此后便把对儿子的思念转化为对孙子的培养。

  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孙子大专毕业后参军,目前已转业成家。如今,穆新宽与秦秀兰又迎来了重孙的降生,孩子带来的快乐让他们重新看到了人生的希望之光。

  苦尽甘来 相守一生

  回首这些年,穆新宽与秦秀兰感慨万千。从最早四面透风的芦席棚,到十几平方米的宿舍,再到50多平方米的单元房,直至8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我们老两口身体不错,也特别珍惜现在的生活。” 秦秀兰说道。他们每天坚持锻炼,常常旅行、读书,共同的兴趣爱好为退休生活增添了乐趣,也让彼此更加依赖、欣赏、尊重。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一家人互敬互爱,共同承担风雨,也深刻体会到了经营好家庭的重要意义。” 秦秀兰表示,中国式家庭要讲究规矩,好的传统应当保留,家长需要言传身教。

  “50多年前,我们参加了集体婚礼,在那之后的人生里,我们同甘共苦,也见证了十堰从贫穷落后的山村华丽蜕变成现代化汽车城。看着祖国日益昌盛、生活蒸蒸日上,我们感到无比幸福。” 穆新宽与秦秀兰感慨地说道。

中国妇女报家庭周刊 家庭建设 5穆新宽 秦秀兰 我们的爱情与“二汽”共同成长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鹏2024-11-18 2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