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儿童青少年阶段是人自身性格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中虽然对于家庭生活的诸多方面都有所涉及,但不够系统、完善,存在碎片化现象,缺乏顶层设计。倡导新时代家庭观进一步纳入中小学课程教材,应坚持统筹设计、有机融入。应通过编制《新时代家庭观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编制《新时代家庭观中小学教师辅导读本》、深化中小学家校协同等方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家庭观念,学习如何建设和谐幸福家庭,积极履行家庭责任的教育,为促进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 陈朋 孙晓梅
202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指出:“加强人口国情国策教育,将相关内容融入中小学、本专科教育。”2023年我国人口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总和生育率1.0左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倒数第二。上述情况如不能进一步改变,我国将面临人口总量萎缩的风险。儿童青少年阶段是性格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家庭观,认识到生命延续的价值,感知到亲情的可贵、家人的珍贵、家庭的宝贵,有助于学生在成年后形成积极的婚育意愿。本文系统梳理了当前中小学开展家庭观教育的现状,提出将新时代家庭观纳入中小学教育的若干建议。
中小学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现状
第一,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体系不断完善,广义层面的家庭建设有待加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群体的家庭家教家风工作,多部门围绕文明家庭建设、家庭教育指导、家庭关爱服务等,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一类是聚焦家庭建设的政策,关注家庭在促进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打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增加了家庭文明建设内容,《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新增了“妇女与家庭建设”目标。另一类是聚焦家庭教育的政策,侧重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并通过学校家庭教育工作制度来落实。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等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中小学、幼儿园工作计划和教师业务培训。为中小学开展家庭家教家风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当前中小学家庭教育主要侧重于指导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科学施教。然而,在中小学教育中关于建设什么样的家庭、怎样建设家庭等广义层面的家庭观教育还有缺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有14亿多人口、4.9亿多家庭。在现代化进程中,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婚姻和家庭稳定性降低,部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家庭亲情、科学家教和良好家风,导致家庭观念淡漠,在成年后对婚恋和生育抱有消极态度。仅靠提升家长育儿能力难以解决这一困境,需要的是全体家庭成员共同接受教育指导。从小培养孩子良好家庭观念,学习如何建设和谐幸福家庭,积极履行家庭责任的教育,能为促进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中小学课程教材中设有家庭相关内容,但不够系统和完善。当前中小学课程教材中,道德与法治、语文、物理、化学、通用技术等从不同层面设置了家庭相关内容。
中小学课程教材中的家庭内容重在德育。思政课从家庭生活展开引导学生传承家庭美德。以部编版教材为例,小学和初中学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语文课通过鲜活的家庭人物形象、生动的家庭情景、丰富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部编版教材中,小学和中学学段涉及家庭主题的课文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和书信等多种题材,展现了家庭中的真挚亲情。
中小学课程教材内容与家庭生活相结合。初中物理、化学教材设置了家庭实验作业,将科学知识与家庭生活相结合。高中设有现代家庭技术课程(选修),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与家庭生活相关的技术知识与技能,包括家庭管理、家庭理财、家庭保健等。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中设有家务劳动的内容,包括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整理与收纳、家庭种植等。
中小学课程教材中对于家庭生活的诸多方面都有所涉及,但不够系统、完善,存在碎片化现象,缺乏顶层设计。尚未将家庭价值、恋爱与婚姻、生育养育教育、家庭与职业发展等家庭观教育有机融入。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新时代家庭观教育的建议
第一,建议统筹部署推进,将新时代家庭观全面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编制《新时代家庭观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实践要求,形成新时代家庭观,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2021年,中宣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学习宣传,让新时代家庭观成为亿万家庭日用而不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中小学作为落实新时代家庭观的重要环节,通过课程教学,正确引导学生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新时代家庭观,形成适应新时代家庭建设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新时代家庭观进中小学课程教材,应坚持统筹设计的基本原则、有机融入的基本方式。明确贯彻落实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题内容、载体形式、学段要求、学科安排等;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发育特征和认知水平,将新时代家庭观作为学科教学素材。在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有序铺开,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提升教育实效性。新时代家庭观进中小学课程教材,要提升学生对家文化的道德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帮助学生形成“家庭友好”“婚姻友好”“性别友好”“持家友好”“生育友好”的家庭观。
第二,建议编制《新时代家庭观中小学教师辅导读本》,加强中小学教师新时代家庭观培训。让教师全面系统理解新时代家庭观产生的历史背景、时代价值、科学体系及实践路径。理解家庭的积极价值以及对于个人的有力保障,认识到中小学新时代家庭观教育的必要性,具备“家国一体”意识;掌握中小学新时代家庭观教育的重要意义、总体目标、相关教材主体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通过教育教学让新时代家庭观的思想入脑入心、入细入微,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反思、改变家庭生活,提升其对家庭、婚姻和生育价值的认知;在中小学党组织书记、德育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等培训中增设新时代家庭观模块。
第三,建议深化中小学家校协同,引导中小学生家长自觉践行新时代家庭观。将新时代家庭观教育纳入中小学校和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树立新时代家庭观,让孩子从小感受到和谐婚姻生活所产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具体来说,构建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积极化解家庭矛盾;夫妻共担家务、共同承担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保护责任以及赡养老人责任;主动关怀家庭成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带领孩子共同参与社区活动,发挥家庭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陈朋为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科研管理处副处长、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秘书长;孙晓梅为北京市妇女理论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