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今日开幕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播撒民族团结之花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李熙爽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刘旭 田园黄蝶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李熙爽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刘旭 田园黄蝶

  海风轻轻吹拂,椰林树影婆娑,冬日的海南三亚,盛装迎客来。

  11月22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民运会”)在这里开幕,来自祖国各地的56个民族的运动健儿欢聚一堂、共赴盛会。

  1953年11月,首届民运会在天津举办;2024年11月,第十二届民运会落地海南。跨越71载岁月,比赛的规模越来越大,竞赛项目越来越完善,赛事越来越精彩。唯一不变的,是56个民族始终心连心,像榕树一样同气连枝,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新中国首个全国性综合运动会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新中国最早举办的全国性综合运动会。当时,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汉、蒙古、回、藏、维吾尔等13个民族近400名运动员同台竞技、深入交流的场景,让全国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感受到新中国的朝气,感受到当家做主人的豪迈。各族健儿在赛场上拼搏奋进,展现体育运动的无限魅力;在赛后相互学习,播撒民族团结的友谊之花。

  此后,民运会就如同一条纽带,从内蒙古到新疆,从广西到云南,从北京到宁夏……串点成线,绣出民族体育的生动画卷。

  体育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激扬民族精气神。为此,民运会重视民族性、广泛性等特色,通过花炮、珍珠球、龙舟、独竹漂、秋千等承载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运动项目,展现各族健儿力争向上、拼搏不息的体育精神。

  表演项目是民运会的一大特色,各参赛代表团在保持本地区、本民族传统特点的基础上改编、创编,展现出各地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生活气息浓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在民运会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竞赛与表演并重,业余选手也可以参赛……各民族运动员在赛场上公平竞争、交流学习,这是民运会的显著特点,深刻诠释了“平等、团结、拼搏、奋进”的宗旨。

  一场民族团结的盛会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家喻户晓的《爱我中华》,是为第四届民运会创作的主题歌,后来成为永久会歌。

  一首会歌,唱出大家的心声: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一场民族团结的盛会。

  在这里,56个民族活跃于赛场,港澳台同胞或是组团参赛,或是派出观摩团与会;在这里,淡化竞技意识,各民族选手交流学习、收获友情;在这里,以文艺表演、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大联欢,为选手们搭建沟通桥梁,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竞赛场中,运动员们用行动诠释互助与协作精神;各地的代表团,团队成员大多来自多个少数民族……通过运动会搭建的平台,各族同胞不断相识相知、相交相融,手牵得更紧、心贴得更近。

  “这次跨越几千公里从大西北来到南海之滨,最重要的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氛围,展现各民族齐心协力、团结一心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宁夏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张惠琴说。

  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本届民运会在参赛队伍、比赛项目和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如香港首次组团参赛、攀椰竞速首次列入竞赛项目等。此外,本届民运会放宽了参赛运动员的名额限制,毽球、花炮等6个项目允许更多汉族运动员加入。

  允许汉族选手参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突显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盛会主题。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各项目的竞技水平和普及程度,保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命力,还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色。

  同台竞技,同台互鉴,同台携手。22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开幕,让我们共同期待民族体育之歌在海南唱响,期待民族团结之花在三亚盛开。

中国妇女报要闻综合 2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播撒民族团结之花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李熙爽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刘旭 田园黄蝶2024-11-22 2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