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邵伟
□ 彭聃玲
云雾缭绕山林,村寨传统的吊脚楼内,幽蓝的蝴蝶在针尖上跃然而出,苗家绣娘的一针一线,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一起,飞出绵延的大山。
作为湘西大山里长大的儿女,苗家绣娘们一直记得那句寨子里的顺口溜,“忙时采茶,闲时绣花,照顾孩子养活家。”
在十八洞村,苗绣是妇女当家的基本功,全家老少的衣服都是她们一针针绣出来的。但长期以来,大家都只是家用,从来没有人想过可以以此创造经济价值。
时任村支书的石顺莲从中看到了改变十八洞村面貌的希望,她反复琢磨,提出发展苗绣产业的想法。
“那时候,村里大多是留守妇女、老人、儿童,每天围着田里、灶台,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几个钱。”石顺莲回忆,那时候,村里的人均年收入仅1600元左右。而发展苗绣既不需要土地,也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还能将村中的妇女动员起来,获得更多收入。就这样,退休后的石顺莲说干就干,家里的三间瓦房被当作了苗绣“工房”,合作社正式成立了。这也是十八洞村第一个由妇女发起创办的专业合作社。
但当时,很多村民却并不把它当回事,有的村民劝石顺莲说:“好不容易退休了,在家享享清福不好吗?绣花能赚几个钱?”
但石顺莲认准了发展苗绣产业是一条有前景的路,“有人不理解,有人观望,有人担心挣不到钱,这都是很自然的事。但我觉得,村里的绣娘都是从小跟着阿婆、阿妈学习,手上功夫都很扎实,好东西一定有销路。”
但“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石顺莲向湖南省民委、省妇联寻求帮助,请他们派驻专业苗绣老师到村子里办培训班,并自掏腰包给所有参加培训的妇女每人每天发放50元补贴。
村里接到的第一笔订单是来自县里的苗绣公司——绣娘们在书签、屏风、钱包上绣花,每朵可获得15元的收入。由于合作社的刺绣是纯手工,有品质保证,很快,第二笔、第三笔订单也来了。仅第一年,合作社订单总额就超过10万元,绣娘人均年收入达到了5000多元。“绣娘”们赚到钱后,腰杆直了,积极性更是空前高涨。
如今,走进合作社的大门,首先就会被一幅高铁苗绣图所吸引。绣品中,腾飞的凤凰与奔驰的火车头在祥云的掩映下交相辉映,让人不禁感叹苗绣这项古老艺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竟然如此和谐。这是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与十八洞村签订的合约,这些绣品将作为外事礼品被送往全世界。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向我们合作社下了10万元订单,订购了7幅火车头图案和75个包。”石顺莲说,接到这笔合作社成立以来的最大订单后,她非常激动。这批产品既是十八洞村苗绣走向世界的开始,又是送给外国友人的中国礼物,石顺莲带着绣娘们加班加点,历时23天才完成订单,其中一幅苗绣作品《巨龙凌云》整整绣了60万针。
苗家绣娘们用自己的双手绣出了家门口的“致富路”。如今,寨子里的绣娘们高兴地说:“绣着花,带着娃,养活自己又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