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露出会心笑容的女性观众,大抵都能读懂邵艺辉的肺腑之言——女性理应活在他人定义中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她们真正拥有了自由飞翔的勇气与能力。
■ 吴玫
电影《好东西》最让人赞不绝口的片段,是两个场景被导演剪辑成不断闪回的那10分钟。一个场景是,王铁梅的邻居小叶正拢着王铁梅的女儿王茉莉松弛地坐在电脑前,听小孩猜测她录制的声音样本分别代表着什么?另一个场景是王铁梅正恨不能分身有术地应对各类家务。就内容而言,风马牛不相及的这两个场景,邵艺辉用了什么艺术手段将它们“拼接”在一起又让观众感觉毫不违和?声音蒙太奇。所以,让我感到惊叹的,不是因为这两个场景所宣泄的情感有多浓烈,而是,很久以前我在电影课上听老师讲过的最高级的电影手段,多年以后终于在一部我们年轻导演的作品里再次见识了,亦即用平行蒙太奇、音画对立、声画对位等表现手法来推进情节,并通过特殊的拼切表达创作者的巧思。
就在银幕上展现《好东西》中这“最电影”的10分钟时,坐在我右前方的那一群小姑娘,再次发出丝毫也不想掩饰的笑声。电影还未过半,她们已经集体爆笑了不下10次。我忍不住要猜测:她们为何而发笑?我想,或许是,小孩对声音天马行空的猜测多与大自然的节律有关,打雷、下雨、刮风……而与此相对,这些音效在单亲妈妈王铁梅的世界里,却对应着无数琐碎的家务劳动情景。对相同音效的错落理解形成的戏剧效果,让观众会心一笑。
特意将小叶与王铁梅母女安排在上海市中心一栋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洋房里做邻居,邵艺辉恐怕有她自己的内心独白,就像她在接受采访时所回答的那样,她非常佩服王铁梅这样的中年女性。如何用电影来表达她的佩服,让我们通过电影画面看到,虽然刚搬到新住处,且还带着个10岁左右的女儿,用不了几天,王铁梅已将休憩身心的家收拾得妥妥帖帖;而乐队主唱小叶的家呢?岂是一个“乱”字可以说尽的。两个家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觉印象,告诉我们单亲妈妈王铁梅在工作和照顾女儿这两项她必须全力以赴的职责之外,既没有放任生活变得一团糟,也没有采纳将家务劳动外包给他人的做法,而是努力地亲力亲为。
而此时,坐在我侧后方的中年男性于观影过程中不停嘀咕的那句话,有意无意地点破了一个事实。他说:“现在的女人真的是变了。”当然,我不可能向一个陌生人求证他话里的女孩子指的是银幕上的小叶还是坐在电影院里会心一笑的小姑娘们,抑或王铁梅?但无论他指的是谁,这部电影都会是他重新看见当下女性处境的契机——因为,电影会告诉他,变了的不只是女性,更是向好的时代中不断进步的性别意识。
在过去数十年里,王铁梅这样的女性一直是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她们在工作中非常有进取心,一旦有了家庭她们会竭尽全力做一个合格的家庭主妇,做了母亲以后她们更是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的孩子……这一定是邵艺辉佩服王铁梅的原因之一,我猜这样的王铁梅也是那位中年男性观众心目中原本的女性形象。而他或许不愿意接受的那部分王铁梅,正是被邵艺辉重点表现的,亦即意识到正处在不能让自己满意的婚姻中后,当断则断地选择离婚。长期以来,因种种原因不得不羁绊在糟糕的婚姻里的女性不在少数,这就让中年男性观众那样的群体产生了一种错觉,女性就应该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邵艺辉在不动声色地批评了某些享受着性别红利的男人的同时,也在用王铁梅的选择和行为举止,善意地劝告人们,只有像王铁梅那样具有独立生活、面对挑战的能力,才能自由飞翔。
作为曾经的调查记者,即便是写出过重磅报道“因为我们足够乐观和自信,我们才能直面悲剧”的王铁梅,也随着纸媒的式微而失业。若不是她有着与时俱进的视野和行动力,她怎么可能刚失业就在新媒体赛道找到自己的位置?没有这样的底气,王铁梅怎么可能当机立断地与不称职的丈夫离婚并拿下女儿的抚养权?所以,王铁梅灵光乍现写在文章里的金句,分明是她切身体会的写照。电影中的她,已经将保有足够乐观和自信的底气延伸进了日常生活中,样样事情都自己动手解决。作为来自面食故乡的新上海人,王铁梅能在短时间内烹调出可供四五人饱餐一顿的饭菜;拖着女儿搬家,不依靠前夫也能搞定;组装家具、装饰上墙,她一个人就能解决;电灯泡坏了,她自己会更换……这样的女性,才能直面悲剧,不仅是直面悲剧,还能蹚过悲剧,快乐地活着,电影中的王铁梅,哪一天不是开开心心的?前夫一直等到她家已搬定才出现,还说起了“现成话”,照理王铁梅会火冒三丈,但王铁梅只是一笑了之。因为,她早已不依赖于任何人的庇护,用自己的生活书写着崭新的女性故事。
看似邵艺辉拍了一部让观影者轻松愉快的电影,如她的前一部电影《爱情神话》一般,放映过程中电影院里笑声不断。但我想,露出会心笑容的女性观众,大抵都能读懂邵艺辉的肺腑之言——女性理应活在他人定义中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她们真正拥有了自由飞翔的勇气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