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霞
11月25日,第十届中法反家庭暴力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由全国妇联、法国驻华大使馆主办,中华女子学院承办,旨在共享中法两国促进和保障妇女权益、消除性别暴力的有益经验,共绘发展蓝图。
共筑反家暴防线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林怡在致辞中指出,2015年以来,在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框架下,全国妇联与法国驻华使馆连续9年举办反家暴研讨会,聚焦反家暴理论,立法发展和司法实践,人身安全保护令,强制报告和告诫制度,受家暴儿童保护等领域,分享政策理念和成功实践,为推动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增进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明互鉴搭建了有益平台,成为中法人文交流的一抹亮色。坚持男女平等,保障妇女权益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一贯主张和实践。中国自2016年实施反家庭暴力法以来,已形成了政府主导、各方协同、社会参与、相互联动的反家暴预防制止和救助体系。
林怡表示,中法两国均高度重视男女平等和妇女赋权,都有大国担当,双方合作潜力巨大。她建议,认真总结中法10年反家暴合作成果,持续扩大宣传力度,提升全社会反家暴的意识和能力,共筑反家暴的防线;围绕消除针对妇女暴力的核心议题,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提升反家暴治理的效能;加强中法在国际多边场合团结协作,凝聚更广泛的共识,为促进全球反家暴事业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今天探讨的是一个悲剧性话题,每天都有妇女成为暴力受害者,每天都有生命被摧残。”法国驻华大使馆公使白美燕说,根据2024年10月的统计,全球有3.7亿女孩和妇女曾在18岁之前遭到强奸或性侵犯,但是暴力的持续存在并非不可避免,通过分享经验,能够开发适当工具,制定有效策略,打击一切形式的暴力行为。在国家层面,法国定期重申打击性别暴力的承诺。近年来,法国立法框架作出了许多调整和变化,采取许多措施,使得受害者能够更容易说出遭遇,并且获得保护。面对大量诉讼,法国司法系统正努力满足公民所有期待,由专业人员提供量身定制的刑事民事对策,既需要加强对受害者的支持,也需要监督施暴者,有效遏制重复犯罪。
法国司法部民事事务与掌玺司司长瓦莱丽·德尔诺说,法国每年有24万多名女性遭受家庭暴力,16万儿童遭受性暴力。近年来,很多关于性暴力、家庭暴力以及受害者的话语权得到解放。2023—2027年男女平等部际计划是第一个完全致力于打击暴力侵害妇女行为的计划。
瓦莱丽·德尔诺介绍,法国打击家暴还包括财产正义。如确保受害子女不再承担赡养施暴父母的义务,根据法律规定,从2020年8月1日起,如果父母一方因对子女实施犯罪而被定罪,子女自动免除对其赡养义务。为了让经济上的弱势不再成为受害人离开施暴家庭的障碍,2023年2月为家暴受害者设立了普遍紧急援助计划,已发放1.5万多份补助金。
不仅为自己更要为孩子与暴力斗争
保护令是反对家庭暴力的重要制度。瓦莱丽·德尔诺介绍,2010年法国设立保护令,根据受害人的要求或经受害人同意,共和国检察官提出保护令要求。保护令的期限不断得到延长,从2010年4个月,到2014年6个月,再到2024年6月延长到一年,申请和签发保护令的数量也在急剧上升。
“除了保护受害人,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们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发生变化,真正实现男女平等和日常生活中对家庭成员的保护。”法国科尔马市司法法院院长奥姆布琳·马乌齐尔介绍了法国针对家庭暴力实施者采取的多种措施。科尔马市司法法院正在推行一种机制,经过当事人同意,收容家庭暴力的男性施暴者,组建包括教育工作者、社会融入顾问、心理学家、戒毒专家等在内的多学科学术团队,全面改变施暴者的暴力行为,支持和鼓励施暴者重新回到社会,地方法官加强对施暴者后续的监督。该模式目前在法国10个法庭推广。
法国国家司法官学院司法官乔埃尔·卡萨诺瓦介绍了对专业人员的培训情况。法国国家司法官学院致力于在学历教育中融入反家庭暴力内容。相关培训强调家庭内部暴力的特殊性,以及对家庭暴力的理解,跨学科合作,倾听、照顾受害者和对施害者进行风险评估等,一方面保证高质量的司法,适应家庭暴力发展的严重性和特殊性,另一方面确保受害者得到最佳保护。
法国三大法律职业协会,公证人、司法专员、律师协会都派人参加了研讨会。这三个法律职业在反家暴工作中担负着重要职责。
法国公证人高等理事会主席伯特兰·萨瓦赫介绍,法国的公证人是公共官员,25个大区有8000多名公证人,在男女平等和反家庭暴力领域,特别是从2019年法国打击家暴部际会议以来承担了相应的角色,让公共政策能够非常有效地在地方层面执行,特别是宣传,确保每个女性公民的自由得到保证。
法国司法专员公会第一副主席阿涅斯·卡利尔介绍,司法专员职业既古老又现代,2022年7月1日由过去的司法执达官和司法清算师合并而成。司法专员对财产清偿、拍卖有决定权,在债务追偿中也发挥关键作用,是友好解决冲突的关键调解人。法国司法专员玛尔塔·莱特介绍,在家庭暴力事实证明及保护令申请程序中,司法专员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提供语言和情感方面虐待的证据,代表受害方,陪伴受害方,让其更加感到安全。
法国全国律师理事会代表律师艾洛迪·穆隆介绍,法国有7万名左右的律师,为当事人提供辩护、咨询建议。法国有一个暴力测量表,用于测量夫妻关系中的暴力情况,经常被放在律师事务所的等候厅,让女性在等候过程中了解到量表的内容,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成为经济或者心理暴力的受害者。
“家暴受害者的大脑好像被格式化了。”艾洛迪·穆隆说,要不断告诫她们,你有孩子,如果你接受暴力,将来暴力还会重演。因为母亲对暴力不会说“不”,如果是男孩,也许会对未来的妻子做同样的事,如果是女孩,可能会接受家暴。对于这些女性,应该向她们传递一个信息,不是为自己而斗争,还要为孩子而斗争,这就是律师的作用。
科技赋能反家暴工作
最高人民法院二级高级法官王丹介绍,截至2024年10月底,各级人民法院共作出近2.6万份人身安全保护令,签发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签发率也逐年提升。离婚纠纷中,一方提出对方实施家庭暴力,法院查明属实,一方主张离婚的,应当判离。通过司法政策明确,离婚纠纷中,一方实施家庭暴力,法官在确定子女抚养时,一般会将此作为不利因素考虑。
“目前探索反家暴检察公益诉讼的路径主要是通过督促负责预防和制止家暴的行政机关依法全面履职来推动反家庭暴力法的统一正确实施。”最高人民检察院二级高级检察官胡婷婷介绍,反家庭暴力法实施以来,涉家庭暴力犯罪案件起诉的人数呈逐年下降态势,2023年全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的涉家庭暴力犯罪有563人;检察机关加大对受侵害妇女的民事检察支持起诉力度,聚焦妇女平等就业等问题,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490件。
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但淑华今年受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委托,承担了家庭暴力信息数据收集统计的课题。她发现,目前对该问题的关注和研究非常少。中国对家庭暴力的统计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30多年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与挑战。她建议,明确家庭暴力统计的统筹协调部门由国务院妇儿工委承担;分阶段推进,现阶段可将家庭暴力统计纳入部门综合统计报表范畴;长远来看应构建统一的反家庭暴力信息平台。
广东省深圳市妇联副主席黄毓琼介绍了深圳市用科技赋能协同共治,建立反家暴数智治理新模式的实践探索。该系统将所有涉及妇女儿童的权益细分为7大类,一共174个事项,对事项进行清晰明确的定义和解释。整个事项清单中,家暴类一共有14项。全渠道汇集家暴线索,全流程集成分拨处置,全透明纳入督办考核,全链条延伸关爱服务。整个系统汇集了海量的大数据,可以分析研判推动家暴问题源头治理。
2016年5月,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被最高法确定为全国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试点法院。温州中院副院长刘万成介绍了温州法院探索“法护家安”集成应用,司法保障家庭和美的新探索。2022年温州中院牵头研发“法护家安”数字集成应用,联合六家基层法院、妇联,创新打造反家暴人身保护、家事多元调解、关爱未成年人、适老助残、家庭教育指导、业务智审六大模块,形成智能化流程体系,为处于困境中的家庭成员提供有效的以司法为主的帮助。
中国政法大学讲师夏江皓研究发现,目前人工智能在反家暴中的运用,主要包括家庭暴力的风险评估和预防,家庭暴力的监测和报警等。
“人工智能在反家暴中运用的同时,也存在法律层面的风险和挑战。”她建议,应保护受害人的隐私权,人工智能提供者和使用者应严格遵循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严格落实“通知—同意”规则。确保人工智能运用的安全性,防止受害人遭受二次伤害。人工智能研发者应秉持人文关怀理念,加强对特定群体受害人的保障。此外,也应加强对加害人的教育矫治,确保人工智能服务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