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绣娘》演出剧照。受访者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程浏可
“长江边,望北方,春光明媚;似见那,沙洲旁,耸立千桅杆。解放军,即将飞舟渡江来,到那时,湖光山色分外美……”
11月28日晚,红色经典沪剧《金绣娘》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隆重上演,向北京观众展示沪剧艺术、海派文化。据了解,目前,沪剧党课《金绣娘》已纳入上海市妇联巾帼大宣讲思政系列课程,将在各区推广展演。
一场红色传承的文化盛宴
沪剧《金绣娘》是根据吴斌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讲述的是1949年春,为精准打击敌人长江防护军事目标,解放军渡江指挥部派参谋梁超潜入江南,联系地下党获取敌江防情报,登岸后被敌人发现并打伤了腿,危急之际,地下交通员金绣娘和当地群众一起,千方百计掩护梁超的感人故事。金绣娘的儿子小水牛也配合智斗顽敌,而他正是梁超所在部队周政委“牺牲”了十年的儿子。十年前,金绣娘舍弃了自己三个月大的亲生子,从日寇的屠刀下救下了烈士的遗孤,今天,她又舍生忘死掩护梁超。金绣娘在地下党和村民的帮助下,机智地战胜了狡猾顽固的保长黄禄清、老板鸭夫妇,并获取了敌军的布防图,还设计让梁超假扮总管先生,巧妙地用敌人的船将梁超送回江北。
《金绣娘》在传承沪剧经典元素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传统戏曲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用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感人故事,深情展现出老百姓矢志不渝拥护党、人民与军队心连心的深厚情感纽带和坚定信仰力量,凸显了妇女的地位和作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这部剧不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沪剧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红色精神被诠释得如此生动,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敬意,也深刻感受到了女性在革命时期的强大力量。”《金绣娘》在北京的演出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反响。
守正创新带来极致体验
《金绣娘》创作首演于1977年,由沪剧名家诸惠琴老师饰演金绣娘一角,该剧一问世就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此次新东苑沪剧团与上海沪剧院联手复排《金绣娘》进京演出,不仅弥补了当年《金绣娘》未能赴京上演的遗憾,也完成了诸惠琴老师生前未达成的艺术心愿。
《金绣娘》导演沈刚是国家一级导演、著名戏剧编导。他告诉记者,该剧此次进京不同以往版本,上海新东苑沪剧团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深化了主题立意、强化了戏剧冲突,细化了感人细节。
“新版中将‘渡江战役’这一宏大历史事件由背景转为台前,通过多媒体用真实的影像梳理出‘渡江战役’的倒计时,并与剧中每一场推进的时间点有机结合,不仅增强了故事本身的紧迫感、紧张度和戏剧张力,更把‘军民鱼水情’的主题提升到‘渡江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即‘人民就是江山’。”沈刚强调,此次“老戏新排”在主旨立意上进行了升华。
全剧主要道具“红梅绣品”既是烈士的遗物,也是联络暗号,更是代表金绣娘身份特征的符号,由此一幅幅带有苏绣风格的江南景色通过多媒体和灯光的有机融合在舞台上呈现出来,在视觉上呈现与过往沪剧舞台截然不同的构图、色彩和光影的感官体验。
剧中还设计了多个细节展现金绣娘的机智勇敢,“沪剧属于江南文化,偏重柔美和抒情式表达,而《金绣娘》塑造了一个充满英雄气概的女性形象,这为沪剧在创作中表现更多有张力的女性角色打开了思路。”沈刚表示,要在对艺术本体深刻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走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之路。
女性力量彰显民族本色
扮演全剧灵魂人物金绣娘的沈慧琴是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新东苑沪剧团团长,17岁时就跟随恩师诸惠琴学戏。沈慧琴在戏里通过细腻的表演、动人的唱腔,把金绣娘忠于革命、机智勇敢、心灵手巧的性格特征,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地表现出来。
沈慧琴坦言,排练演出的过程内心非常激动,“扮演金绣娘让我深刻感受到巾帼英雄如此伟大,虽是一个普通绣娘,但她无惧危险、舍己救人,她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思想觉悟值得我们学习并发扬光大。我希望通过对‘金绣娘’的生动诠释感染更多的人、带动更多的人。”
据了解,沈慧琴不仅在戏中演“金绣娘”,而且在工作、生活中学“金绣娘”、做“金绣娘”,捐建希望小学、做慈善公益……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创业女性、全国优秀敬老志愿者、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
剧中梁超的扮演者钱思剑是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沪剧)代表性传承人。他对一个情节印象深刻:“金绣娘在掩护过程中对梁超悉心照顾,给梁超吃的是热气腾腾的白米饭和鸡蛋,她自己和儿子吃的是麸皮粥。强烈的对比让梁超十分动容,而这种浓烈的、无私的鱼水之情也给我以冲击,让我深受触动。”
沈慧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代表剧组表达心声,希望通过重演《金绣娘》,在弘扬沪剧非遗艺术的同时,大力传承红色精神,激励包括妇女同胞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为社会发展、家庭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新版《金绣娘》在北京成功首演,不仅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事,也为红色经典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探索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