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成为中华民族共享共建的体育文化“百花园”

心相连手相牵 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李熙爽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刘旭 田园黄蝶

  11月30日晚,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闭幕式在三亚举行,来自全国各民族的近万名运动员在闭幕式上互道珍重、相约再会,深厚情谊让人动容。

  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在天津举办,为这项新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全国性综合运动会拉开了序幕。此后,这项赛事的圣火一路燃烧,从四季春城到塞北草原,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又于今年来到琼州大地——海南三亚。

  71年来,该项赛事以体育为名,搭交流平台,用竞赛展现各民族生活、劳动的技能和智慧,讲述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比赛搭建起桥梁,全国各族兄弟姐妹穿越四季、跨越山海,不远万里齐聚一堂,心相连手相牵,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举办民族体育赛事 56个民族齐聚一堂

  在距离地面20多米的高空中,穿着高跟鞋走钢丝;脚踩晃动的绳索,蒙着眼睛进行表演;老中青三代人,在空中劈叉、翻滚、骑独轮车……11月24日,54岁的阿迪力·吾休尔带领团队登台,为观众献上精彩绝伦的达瓦孜表演。“达瓦孜”又名“高空走绳”,是维吾尔族的传统杂技表演艺术。首届运动会中,该项目就曾惊艳亮相。“1953年,我父亲受邀参加了第一届运动会;1982年,11岁的我接棒参赛。”从此,阿迪力连续参加了十一届运动会,见证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诸多变化:

  第二届运动会首次启用会徽,举办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图片展览”;第四届运动会推出吉祥物,那一年,台湾少数民族首次组团参赛,会歌《爱我中华》从广西南宁唱响全国;自第九届运动会起,比赛将传统的金、银、铜牌设置改为一、二、三等奖,淡化竞技意识,突出群众性与参与性……

  “参赛项目更加多样,文化活动更加丰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团结的盛会,也是我国民族民间优秀体育文化的交流互鉴平台。”阿迪力感慨道。第十二届运动会同样充满亮点——35个代表团、设立18个竞赛项目和三大类表演项目,56个民族的运动员都能参加全部项目,香港、澳门首次正式组团参赛,台湾有关方面继续组团参赛,在国内综合性体育赛中首次实现各地区代表团大团圆。

  “我跟各地区各民族的选手都成了好友。”湖南代表团运动员、苗族姑娘吴安珍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赛场上我们拼搏争先,赛后一起聊天交流。这是一场展现健儿风采的体育盛会,也是各族儿女大团圆的民族盛会。”

  推广传统体育项目 弘扬多彩民族文化

  南狮醒神韵,北狮显威风。源于汉代的舞狮运动,不仅兼具力量与美感,还传递着团结向上、努力拼搏的中国精神。今年,北京代表团的三大表演项目之一,就有名为《狮韵中华》的舞狮表演。

  五只形态各异的狮子在八仙桌上跳跃腾挪、腾空飞跃,将狮子的多种神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舞动得惟妙惟肖。看到队员们用心的表演,北京舞龙舞狮队主教练段全伟松了一口气。

  段全伟是运动会的“老熟人”,第九届运动会时就已带队参赛。“当时,北狮的发展不如现在规范,并不是我们的参赛项目。”段全伟说。2000年左右,段全伟所在的北京体育大学通过挖掘、整理相关资料,设计、编排表演动作等方式,在全国推广、发展北狮表演。“如今,我们的北狮表演已经很成熟了,想在全国综合性的平台进行交流、展示,运动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段全伟告诉记者,“根据我的不完全统计,这届运动会大约有20支舞龙舞狮队,例如湖南的吊龙,河北的板凳龙,广东的青狮等。能跟大家切磋、交流,不仅有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助于北狮的宣传与推广。”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保护、传播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载体。一大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这里得到关注、保护和创新传承,从一域走向全国,被广大群众熟知。例如原本样式与赛则并不统一的龙舟竞渡,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潮涌动中,逐渐成为多民族共同认可的一项体育活动;源于满族采珠活动的“珍珠球”运动,在全国多地广泛流传;跟朝鲜族紧密相关的荡秋千,在中南、西南等地区广受欢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突破了地域依附性和局限性,成为大众共享的体育文化,在极大地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搭建交流沟通平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乌黑的长发束成一个长辫,跟随身体的跳动上下摆动,在本届运动会珍珠球的赛场上,海南代表团运动员马依奴·色米格外显眼。

  22岁的马依奴是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姑娘,因为喜欢大海,3年前,她考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在三亚学习、生活。

  “这里跟家乡有一个共同点——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马依奴告诉记者,自己的同学来自苗族、彝族、瑶族、回族等多个民族,大家积极向她介绍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习俗,帮助她练习普通话、适应当地生活。

  跟同学相处愉快,跟队友默契十足。珍珠球原名“采珍珠”,来源于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等地的采珍珠生产活动,因基本技术、比赛方法与篮球类似,也被称为“移动篮筐的小篮球”。马依奴说:“珍珠球女队共有14名队员,大家互相尊重、彼此关心,相处得非常开心。”

  香港代表团的运动员黄奕妍,同样是一名学生选手。今年15岁的她,第一次跟全国各族健儿一起参赛。“我参赛的项目是民族武术,在赛前练习时,遇到了同项目的一些选手,我把从香港带来的纪念章送给了大家,希望能跟哥哥姐姐们多交流。”

  首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黄奕妍对很多事感到新奇。“开幕式当天,看到了穿着鲜艳民族服饰的姐姐,又美丽又有特色,印象很深。”她告诉记者,“这次比赛让我感受到了各民族的风采,也交到了祖国各地的朋友,期待以后还能跟大家再相聚。”

  团结之花处处绽放。湖北代表团少数民族人员占代表团总人数的61%,所有竞技项目和表演项目都由各民族运动员共同参赛完成;云南代表团组成了一支464人的队伍,其中少数民族运动员占比73%;广西代表团少数民族占比58.3%,涵盖汉、壮、侗、瑶、仫佬、毛南等18个民族……

  “训练之余,我作为‘东道主’向小伙伴展示了黎族的竹竿舞,来自四川的彝族运动员也给我们讲了火把节的由来,来自广西的运动员还即兴唱了山歌……”海南代表团运动员罗小杉说。

  “队员们就像兄弟姐妹一样,无话不说。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56个民族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来自广西代表团的运动员覃文祥说。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自1953年揭幕至今,民族团结始终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最高荣誉。运动会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抓手,拉近各民族之间距离,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汇聚了重要力量。在这里,全国各族同胞共赛、共学、共乐,汇聚民族团结的磅礴伟力,书写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新篇章。

  扫一扫,看运动会“最燃她瞬间”

中国妇女报视点评论 4心相连手相牵 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2024-12-02 2 2024年12月0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