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视窗

  《中国婚姻模式变迁对生育的影响——与日韩的比较研究》

  作者:李婷 王强

  全球众多国家正面临长期低生育水平的困境,东亚地区儒家文化圈的国家更是集体性陷入极低生育水平,并表现出相似的婚育特征。文章基于中日韩三国婚育模式的历史变迁,探索了中国婚姻模式变化对生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国经历了相似的婚育水平和模式变化;婚姻模式变动始终发挥着拉低生育水平的作用,已婚生育率对生育水平的影响随时间呈“负—正—负”的变化特征;若以2020年为起点,保持中国女性婚内生育倾向不变的情况下,婚姻的推迟和不婚水平的上升均会进一步压低中国的总和生育率。目前中国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相对较低,意味着未来婚姻推迟的空间更大,需要警惕婚姻对生育的负向压力。

  来源:《中国人口科学》2024年第6期

  《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劳动力市场性别平等——基于出口中自动化技术替代视角》

  作者:黄新飞 李嘉杰

  本文作者通过职业层面数据可测度不同职业被自动化技术替代的程度,然后利用行业—职业份额数据、双边进出口数据构建1985—2014年国家或地区层面出口中自动化技术替代程度,并与劳动力市场微观调查数据匹配,实证考察一国出口中自动化技术替代程度对该国劳动力市场中性别平等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出口中自动化技术替代程度的提升显著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主要原因在于自动化技术与女性技能之间存在强替代性,导致女性就业率和职业晋升可能性下降,同时还降低了女性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和家庭经济地位;出口中自动化技术替代程度对性别不平等的作用在女性劳动力、已婚劳动力以及低教育水平群体中更为显著;拓展性分析表明,出口中自动化技术替代程度对劳动力市场性别平等的负向冲击显著降低了女性结婚和生育的概率。因此,现阶段各国在普及工业自动化的同时要关注其对特定性别劳动力的冲击,重视对女性劳动力权益的保护。

  来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6期

  《流动性赋权:女性农民工的主体建构研究》

  作者:孔海娥

  流动作为一种赋权,使得流向城市的农村女性成功“脱域”和“脱序”。女性农民工的流动过程是一个资源累积与能动性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赋权过程,通过多维资本的累积与能动性的发挥,女性实现了经济、社会与自我层面的全面赋权,完成了个体身份的转型与主体性的重构,建构出一个独立的、具有自主意识的、能够自由选择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主体形象。女性从被建构的“女人”“打工妹”和“乡下人”转变为“独立女性”“老板”和“城里人”,实现了对自我的建构。研究发现,女性主体身份的建构具有动态性、过程性、复杂性的特点,女性主体性的建构经历了被动适应到主动反抗,再到无意识合谋的过程,经济独立、教育提升与自我意识觉醒是女性主体建构的主要路径。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白晨 整理)

中国妇女报理论 5 研究视窗 2024-12-03 2 2024年12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