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人调查为何屡禁不止?
近日,山东省龙口市的郑女士称,9月份开学以来,孩子所就读的幼儿园给家长连发三份调查问卷,其中一份问卷约120道题。相关问卷不仅有“您更喜欢男孩还是女孩”“家里装修什么风格”一类的“离谱问题”,还有一些明显在刺探隐私的问题:比如家到学校的距离,父母具体用什么交通工具接送孩子,以及父母的单位、职务、家庭年收入等,让她感到隐私被侵犯。
如此“摸家”是对学生、家长信息的“越界”采集。教育部要求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不得利用各类App、小程序随意反复采集学生相关信息。相关学校应该摆正态度,不要随意以派发任务的形式进行调研,若是必要的调查问卷,也应提前把关,广泛征求家长意见。家校合作的初衷是促进良好沟通,共同关注和引导孩子的成长,如果一味给家长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只会引发家长的抵触和反感,最终适得其反。
老幼“共托”是双赢之举
下午三点半就赶去孙子就读的幼儿园,上一个半小时的免费舞蹈课,下午五点,正好和上大班的孩子同时“放学”回家……对于70岁的缪小芝来说,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藕莲幼儿园开设的“银龄班”,让她实现了接送孩子和上兴趣班两不误。今年秋季开学以来,像缪阿姨这样“受惠”的家长还有不少。
园方免费提供场地,培训机构老师免费提供教学,“幼儿园开设银龄班”用一种公益的方式让公共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价值,值得点赞。开设“银龄班”,不仅让老年人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促进了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融入,也盘活了幼儿园闲置场地,对于老人和幼儿园是一种双赢之举,值得全国推广。
向滥用人脸识别说“不”
面对公共场所过度使用甚至滥用人脸识别技术,上海“亮剑浦江·2024”消费领域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专项执法行动加快整治步伐,朝着公共场所“不刷脸为原则、刷脸为例外”的目标持续攻坚。截至2024年11月,上海已推动全市600余家商超门店,6300余家酒店,70余家公共体育场馆,1200余个游泳馆、健身场所,2900余个公共厕所完成“强制性”“滥用化”刷脸的自查整改。
如今,刷脸技术正在越来越频繁地嵌入我们的生活。然而,随着人们隐私意识的增强,刷脸也引发了不少的纠纷以及讨论,所以在应用人脸识别技术时更应该谨慎,非必要不刷脸。上海提出的“不刷脸为原则、刷脸为例外”目标,真正确保消费者“放心”、使用者“用心”,向滥用人脸识别说“不”,起到了示范作用。
王慧莹 整理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