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梦》:浪漫与悬疑交织的“女性成长史”

■ 莫兰

  这场音乐与美的盛宴带来的震撼,如同夜夜冲刷着曼德雷庄园废墟的巨浪,澎湃,跌宕,难以平息。

  ■ 莫兰

  “她永不屈服/没人能战胜她/她是强者/即使死亡/也在她面前却步”……

  浓郁夜色里,管家丹弗斯夫人一袭黯黑长裙,面容惨白,目光阴骘,手握阳台栏杆,反复吟唱这首招魂曲。她身后,海浪汹涌滔天,曼德雷庄园埋葬海底的惊人秘密呼之欲出。

  11月20日,德语原版音乐剧《蝴蝶梦》首次登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带来一部浪漫与惊悚交织的“女性成长蝶变史”。该剧由两位德奥音乐剧的国宝级大师携手创作完成——米歇尔·昆策编剧和作词,西尔维斯特·里维作曲,2006年面世后便一鸣惊人,仅在维也纳就吸引了逾85万人次观演,随后在全世界范围内13个国家上演,10种语言版本,逾270万人次领略它的非凡魅力。

  剧作沿袭了达芙妮·杜穆里埃的原著小说及希区·柯克的同名电影的悬疑风格,同样将浓墨重彩放在心理描写上,讲述了出身贫寒的女主人公“我”与富有的绅士马克西姆·德温特相爱成婚,双双回到曼德雷庄园后遇见的一系列悬疑惊奇又扣人心弦的经历。生活的磨难与锤打,让“我”从一个胆小、怯懦、缺乏安全感的少女,蜕变为强大、自信、勇敢的女性。

  大幕拉开,美轮美奂的舞美设计非常吸睛。它沿用了《伊丽莎白》音乐剧版音乐会的整体框架,调度空间却更加丰富、有层次。一架九曲楼梯屹立于舞台后区中央,蜿蜒而下,将曼德雷庄园的明暗两面分割得泾渭分明——台阶之前的平面舞台上,陈列的是欢快的舞会、热闹的人群、忙碌的仆人、奢华的装潢、光鲜的上流生活,壮丽优雅如上一任女主人、社交名媛瑞贝卡的人前风光;台阶上,游走着丹弗斯夫人和被小心掩盖的瑞贝卡的丑陋秘辛。楼梯的两侧,海外特邀管弦乐队各就各位,恢宏的演奏环绕全场。楼梯顶部右侧,立着一堵巨幅高清LED屏幕,贴合剧情随时变幻景致。人声、乐声、造景、声光电投影,相得益彰,一秒钟带你走进曼德雷庄园的秘密。

  作为“以歌声征服观众”的音乐剧,《蝴蝶梦》的选角也可圈可点,三个主角,音色、风格截然不同。安妮米可·凡·丹饰演的丹弗斯夫人,声线阴冷幽暗,低音森然可怖,高音尖锐刺耳如裂帛。阿尔维德·阿萨尔松饰演的马克西姆,内心的挣扎与矛盾化作一把层次丰富的嗓音,柔情掺着忐忑,总有浓得化不开的忧郁。安东尼娅·卡林诺斯基饰演的“我”,声音一如角色性格,明亮纯净,似一缕阳光,撕开盘踞在马克西姆心头与曼德雷庄园上空的阴霾。

  而剧中的经典唱段《我又梦见了曼德雷》《助我度过沉沉黑夜》《回家吧,瑞贝卡》,旋律优雅,郎朗入耳,一旦听过,就难以忘怀。尤其是《回家吧,瑞贝卡》,它撑起的数场重头戏,悬疑感拉满,展现出一种摄人心魄的惊悚的美。

  “我”初来乍到,丹弗斯夫人给了个下马威,以不可辩驳的口气,喝令庄园里必须到处摆满瑞贝卡最爱的白色兰花。一盆盆花朵苍白累累的兰花,迎风招展。她端起一盆,逼近“我”,低吟起“她在倾听我们,注视我们”,巨大的惊恐涌起,席卷了舞台内外。

  “我”闯入瑞贝卡的卧室,丹弗斯夫人闪现,历数已故女主人的种种“光鲜历史”,压逼“我”自惭形秽。当“我”跌坐椅子上,心理防线几近崩溃,她怀抱瑞贝卡生前爱穿的白色睡衣,披在“我”身上,在耳边低唱“回家吧,瑞贝卡”,随后用力一推。毛骨悚然的气氛瞬间萦绕整个剧场。

  深夜的阳台,白色窗纱飘扬。“我”和丹弗斯夫人一左一右,一白一黑,一个瑟缩,一个狰狞,鲜明的对比让视觉冲击和戏剧张力爆满。无法挣脱的窒息感,像涨潮的海水,从四面八方涌上来,每一位观众,都成了“我”。

  最重磅的,是接近终章的一场戏。当一切真相大白,绝望哀痛的丹弗斯夫人不甘心失败,决心用衰败的生命追随逝去的旧主。她站在高高的楼顶,举起熊熊火把,扑天的火光蔓延四蹿,汇成最后的葬曲。灰烬上空,飘荡着她苍凉的呼喊:“瑞贝卡,回家吧瑞贝卡!从那缥缈雾之国,回到曼德雷!”无尽奢华的曼德雷庄园,携着荣光与耻辱,战栗着,走向灭亡。

  然而,“我”已浴火重生,以无敌的勇气,将爱人马克西姆拯救,双双走向新生。

  当曲终人散,“蝴蝶梦”醒,我却不愿醒。这场音乐与美的盛宴带来的震撼,如同夜夜冲刷着曼德雷庄园废墟的巨浪,澎湃,跌宕,难以平息。

中国妇女报文化周刊 5《蝴蝶梦》:浪漫与悬疑交织的“女性成长史” ■ 莫兰2024-12-04 2 2024年12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