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服装加工厂内,管金枝(左一)指导女工制作手法和技巧。受访者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高雅
“我对家乡的感情,就像孩子对母亲的依赖。无论走多远,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在召唤着我。”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十八坊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管金枝说。在城市闯荡的日子里,她见识了繁华,但心中始终牵挂着故乡的发展。当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吹到光山时,管金枝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她回报家乡、实现梦想的绝佳时机。而旗袍,作为她热爱的文化符号,成了她投身乡村振兴的切入点。
创业维艰:破茧成蝶的磨砺
“如今形势和政策这么好,来年不再外出打工了,一方面可以照顾父母,另一方面可以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2018年春节,管金枝回到光山县东岳村,决定创办旗袍坊。
“刚起步真的很难,但是村里帮我解决了厂房问题,县里帮我配置了机器和设备,我也申领到了小额贷款。”管金枝回忆道,技术和人才问题也接踵而至,“旗袍制作是个精细活,在我们乡村,懂这门手艺的人不多。”
她一边在周边地区寻找有经验的旗袍制作师傅,一边在村里发放招募学员的广告,亲自传授技巧和手法。业余时间,管金枝积极参加各种旗袍制作先进技法的培训课程。“有时候为了掌握一个新的针法或者图案设计,我会反复练习,直到深夜。手上被针扎得全是伤口,但我告诉自己,不能停。”
市场开拓也是难上加难。在光山县的乡村,旗袍文化还未普及,村民们对旗袍的接受程度较低。“一开始,很多人不理解旗袍的价值,觉得它不实用。”管金枝深知要打开市场,必须先改变大家的观念。于是,她从2019年开始接触新媒体直播平台,近两年的时间里,每天都保证四小时的直播,让更多人了解旗袍文化的魅力。
2018年,管金枝在家人的支持下,注册了“光山县十八坊商贸有限公司”,9月正式投入生产运营。2019年4月正式获取品牌资质证书,6月开始接受订单,设计制作自有品牌国风服饰和羽绒服两个类别。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光山县东岳村看望老区人民,给东岳村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她们的产品更受青睐。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公司再次扩大规模,开发了新中式服饰品类和文创产品,2021年1月第一家线下实体店开业,开始线下实体销售。2022年4月成立了“莲意阁志愿服务队”,开始企业文化实践,5月搭建了线上店铺,线上线下同步发展。
匠心独运:旗袍的传承与创新
在管金枝的莲意阁旗袍坊里,每一件旗袍都凝聚着她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现代时尚的创新。
在传承传统旗袍工艺上,她一丝不苟。“旗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制作工艺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失传。”她坚持选用最优质的丝绸面料,这些面料都是她亲自挑选的。在制作盘扣时,她遵循古老的技法,每一个盘扣都经过她的精心编织,宛如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剪裁上,她严格按照传统旗袍的版型,同时结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让旗袍更加贴合人体曲线,展现出女性的优雅之美。
此外,她还针对现代女性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对旗袍款式进行创新。设计出适合日常穿着的简约旗袍款式,让旗袍不再只是特殊场合的服饰,而是能够走进乡村女性的日常生活。在颜色搭配上,她也大胆尝试,将传统色彩与现代流行色相结合,使旗袍焕发出新的活力。
带动就业:年产值近百万
管金枝深知,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的发展,更是人的发展。旗袍坊逐渐走上正轨后,她开始积极带动当地乡村女性就业。
“我们乡村有很多女性,她们勤劳、善良,但缺少就业机会。我希望旗袍坊能成为她们改变生活的平台。”于是,管金枝在村里招聘了许多女性,其中大部分是家庭主妇和年轻的待业女性。对于这些没有旗袍制作经验的姐妹们,她给予了耐心的指导和培训。
在旗袍坊里,一位正在刺绣的女工激动地说:“以前我在家里没什么事做,也没有收入。现在在金枝姐的旗袍坊里,我不仅学会了一门手艺,每个月还有稳定的收入,感觉自己的生活有了希望。”这些女性通过在旗袍坊的工作,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自身的价值感和自信心。
据悉,光山县莲意阁旗袍坊内现有员工30余人,拥有自主品牌,年产值近百万元。管金枝一直在努力创造更多的岗位,带动女性就业,安置了留守在家的女性同胞们就业,人均工资水平在3000元以上。
“每年重阳节,我们都会为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制作一件中式上衣,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爱心公益。今年,我们一共做了 17件。” 管金枝微笑着说,眼中满是温暖。
如今,管金枝的莲意阁旗袍坊已经在光山县声名远扬,成了当地一张亮丽文化名片。“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管金枝满怀憧憬地说,“今年,我正在研究非遗盘扣的设计创新,旗袍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不少边角料,将它们重新利用起来有着重要意义。比如思考如何将盘扣元素融入饰品设计中,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元素,又满足了现代消费者对于时尚饰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