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县法院城关法庭构建全流程调处闭环机制

以有温度有态度的司法守护万家安宁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丽婷

  “谢谢法官,说实话要不是您今天的一番劝解,我俩还真是分道扬镳了,话说开了,心里敞亮多了,回去之后我俩一定好好过日子。”近日,河北省承德县法院城关法庭成功调解一起离婚纠纷案件,帮助夫妻二人重归于好,欢喜归家。李某和张某是一对“80后”新婚夫妻,两人经人介绍认识,在相处一段时间后确定了恋爱关系,不久便登记结婚了。然而,由于两人从小成长的环境不同,生活理念、价值观念也不同,导致婚后争吵不断。婚后繁杂的琐事以及不断的争吵也让李某对这段婚姻丧失信心,故李某诉至法院请求离婚。法庭受理此案后,承办法官仔细查阅了案卷材料,并与夫妻二人分别进行了交流,在沟通中了解到两人其实并无实质性矛盾,只是缺乏沟通和理解。于是法官以此为突破口,分别对双方进行沟通,引导双方互相尊重、理解、关爱。经过法官的耐心疏导,李某和张某均有所触动,并表示愿意放下芥蒂,给彼此一个机会,向法庭提交了撤诉申请。

  在维护妇女儿童权益上,河北省承德县人民法院城关法庭一直走在前面,早在2004年就挂牌成立妇女儿童维权法庭,探索建立涉女性权益保护的专业化审判机制。近年来,城关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起诉前、诉中、诉后调处闭环机制,以有温度有态度的司法守护万家安宁。今年5月,城关人民法庭《打好“访调审访”组合拳 绘就家事纠纷诉源治理新“枫”景》入选最高人民法院第七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

  普法宣传,筑牢平安前哨

  采访过程中,城关法庭庭长栾春华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介绍,城关法庭与妇联、民政、公安、乡镇等建立了联合预警机制,利用大数据对家事纠纷多发地进行筛选、研判,及时反馈问题、发送预警,三年来累计发送预警信息5份。为动态掌握留守妇女、儿童、孤寡老人等重点群体合理化诉求,他们利用巡回法庭,深入走访、解疑释惑、回应诉求,从根儿上化解矛盾于无形,三年来累计开展巡回走访56次。

  近年来,城关法庭还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融入普法宣传,组建了“木兰有约”女法官宣讲团,建立女法官普法微家等,针对预防家庭暴力、遏制高价彩礼等热点问题开展法治宣传。

  多元调解,分层过滤矛盾

  针对排查出的婚姻家事纠纷,城关法庭协助村街妇女主任、网格员等人民调解员在法官指导下先行调解,最大限度就地化解矛盾。2022年以来,法庭指导人民调解员调解婚姻家事纠纷650件。同时,城关法庭大力推行“法官+特邀调解员”模式,依托辖区90个法官工作室(站)、96名特邀调解员,深入开展诉前调解,有效“过滤”矛盾纠纷。2022年以来,特邀调解员参与诉前调解婚姻家事纠纷780件,调解成功率63.5%,其中离婚案件诉前调解和好占比35%。

  在家事纠纷中,围绕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问题,法庭加强对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的指导,2022年至今,通过婚姻登记处协议离婚2160件,进入诉讼程序的离婚、抚养费纠纷、离婚后财产分割纠纷逐年下降。

  专业审理,力促事心双解

  在城关法庭,有一支由“法官+书记员+驻庭特邀调解员”组成的专业的家事审判团队。法庭不断通过组织旁听庭审、典型案例分析等,加强对他们的业务培训,提高审理水平和能力。

  在婚姻家庭案件审理中,未成年人权益需要特别维护。为此,法庭特别注重强化“保护性干预”,对家庭暴力纠纷,充分运用人身安全保护令,为受暴群体提供有力保护,累计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198份。瞄准子女教育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庭前家访、庭上辩论、庭下对话工作机制,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护航。

  为确保合法权益及时兑现,避免发生衍生案件,城关法庭建立家事案件诉后回访机制,对判决履行情况定期跟踪回访。通过跟踪履行,有执行内容的家事案件自动履行率达95%。回访中,与妇联、教育等部门合作,对涉诉未成年人、离异家庭成员等及时进行心理健康疏导,消除对立、弥合亲情,切实传递司法温度。近年来,法庭作出的人身安全保护裁定逐年下降,审结的婚姻家事纠纷未发生民转刑案件。

中国妇女报妇女工作 3以有温度有态度的司法守护万家安宁 2024-12-11 2 2024年12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