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联合培养北大班女飞行员李瑾

将报国梦想镌刻在万里长空

    李瑾

  / 人物简介 /

  李瑾,2024年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毕业于空军航空大学,首批联合培养北大班女飞行员。就读军校期间,她曾3次荣获“四有”优秀学员、嘉奖,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获评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三好学生

  □ 口述:李瑾 首批联合培养北大班    女飞行员

  □ 记录:蒋泽营 雷健

  2012年,我国首位女航天员进入太空,彼时,尚在读小学的我还不了解物理定律,但电视屏幕上妙趣横生的实验现象和航天员轻捷如飞的身姿,无不让我印象深刻。女航天员盈盈的笑眼、奕奕的神采和娓娓的讲述,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属于天穹与星辰、梦想和荣光的种子。

  高三时期,得知招收女飞行学员的消息,我毅然选择了报名。经过重重筛选,我拿到了通往梦想之路的通知书。带着无限的畅想期待还有对未知的忐忑,我来到了空军航空大学。

  我还记得初次入校时踏入的校门名字为“展翅高飞”,体育场上摆着“传说中”飞行员的训练器材,严肃整洁的校园环境,整齐划一的队伍……这里满足了一切我对飞行学员成长的幻想。

  通往梦想的道路从不会一帆风顺,我的成长过程,同样不乏困顿与挫折。剪去长发、上交手机、整理内务,突然进入这样的管理模式我还有些许不适应,一声声哨响、一次次集合都督促着我们成长为一名令行禁止的军人。初次离家的无所适从,“没有尽头”的操场跑道,烈日炙烤的旋梯、固滚,被无所不在的律令条例与“高标准,严要求”框定的集体生活,也曾给我带来压力、痛苦、犹疑与踌躇。

  但是我没有被打倒,训练中的磨砺与挑战,都化为了自我成长、实现突破的丰沃养料,也生长出对蓝天更深的情怀。我不被性别定义,红颜更胜儿郎。

  在双野训练中,我面对200多公里的行军、几十斤重的背囊从未想过退缩,坚定地踏下每一个前进的脚步。在跳伞训练中,我从800米的高空纵身一跃,拥入了蓝天的怀抱,在蓝天绽放出洁白的伞花。我身处蓝天,更被它的壮美所震撼,我的浪漫正是存在于这天地之间,我要守护的便是天地之间的祥和美好。

  通过入学后的再次筛选,我以首批“双学籍”女飞行学员的身份进入北京大学学习,这既是光荣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我还记得初入燕园时,班主任邱水平(时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在入学时的班会上讲到,北大不仅有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更有着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传统,作为飞行员,更应该要继承和发扬北大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努力铸就钢铁的翅膀,保卫祖国和人民。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应当付出加倍的努力,刻苦训练,体能成绩名列前茅;潜心学习,成绩优秀,为自己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我在北大得到的不仅仅是丰富广博的专业知识、多元交叉的通识教育、多彩宽广的人生视野,更有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

  2020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空军航空大学,我有幸与同期学员们亲耳聆听总书记的教诲。总书记指出,要强化战斗精神,全面打牢飞行学员思想政治、军事专业、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素质基础,把兵之初、飞之初搞扎实。铿锵字句,犹然在耳,总书记的话始终激励着我不遗余力,奋勇拼搏。

  当我第一次与师父一起架机飞天,在前往空域的路上,师父说由我来操纵,我轻轻移动了一点驾驶杆,我能清晰地感到飞机的姿态因为我的操纵而产生了微小的变化,这种感觉是新奇的,回想当时的情景,我的心情仍是激动的。目光在仪表与风挡间流连,紧握驾驶杆的掌心微微沁汗,耳畔不知是风声还是心跳。机舱外,碧空如洗,阳光晴好,目力所及之处,高山原野,林丛湖泊,祖国万里河山铺展成的画卷撼人心魄,与此前乘机所见别无二致,却又处处不同。

  飞行也绝不是只有浪漫与情怀,如何提高飞行技术,如何飞细飞精是最重要的问题。一次次的地面演练,不断地总结反思,珍惜每一次练习机会,研究战术战法,对待飞行我永远有十二分的热度。在初教机我认真钻研学习飞行的方法,形成了良好的飞行习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进入高教机阶段,我的紧迫感更加强烈,更加贴近实战的任务需求,要求我要有更加全面的能力素养,在教员们的指导下,我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装训练中去,将拓展的能力需求融入日常的学习中去。“单飞之星”“仪表之星”是对我付出的肯定,更是对我奋进的督促与激励,心之所向,步履不停。强军征途漫漫,对于刚刚走上战斗岗位的我来说,能力素质远远不够,仍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学习力就是战斗力,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我必将勤学深思,不断探索进步,锻造过硬本领。

  强军强国的接力棒已然交到我们手中,我必将苦练精飞,将青春奉献给祖国的蓝天,奉献给我们热爱的飞行事业,将有涯之生汇入祖国发展之洪流,以底气、骨气、志气与胆气,谱写属于新时代军人的壮美赞歌!

中国妇女报军旗飘飘 3将报国梦想镌刻在万里长空 2024-12-14 2 2024年12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