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彩琰 范玉芳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事关家庭幸福和社会安定。
2024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3)》显示,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低龄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集中在盗窃、强奸、聚众斗殴、抢劫、诈骗、寻衅滋事六类上。这大多与不良的家庭环境、缺乏教育引导及青少年自身的冲动、好奇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构建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家庭作为第一道防线,更是责无旁贷。
用爱筑牢堤坝,发挥家庭的系统性功能
家庭是未成年人实现“社会化”的第一站,家长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应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注重维护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当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时,如夫妻离异,双方关系虽然解除,但作为父母仍需要履行教育职责,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夫妻关系破裂导致的亲子关系疏离甚至对立。
家长还应学习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水平,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改变不当的教养方式;重视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在与孩子沟通时,应给予更多的尊重与理解,避免采用暴力手段管教孩子。同时,家长还应在平时关注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孩子做好榜样,引导孩子遵守公共规则与社会准则。
警惕偏常行为,分级干预矫治
青少年的偏常行为若没有得到及时干预和纠正会日益严重。因此,家长应警惕孩子的偏常行为,并采取分级干预矫治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的偏常行为可分为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三个等级。针对不同等级的行为,家长应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当孩子出现一般不良行为时,家长应及时制止并加强管教;同时给予孩子特殊关爱和陪伴支持。当孩子出现严重不良行为时,家长除及时制止外,还需消除影响或减轻违法后果,并采取措施严厉管教;对违反相关条例或严重欺凌行为,要配合学校及时上报给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
注重亲情感化,发挥家庭的回归支持功能
对于涉罪未成年人而言,家庭的回归支持功能至关重要。家长应给予孩子无条件地接纳和关爱,帮助他们改过自新、重新融入社会。对于在专门学校接受教育矫正的青少年,家长应定期探望并配合学校做好矫正工作;鼓励孩子重拾信心、融入校园生活。同时,家长还可以寻求社区工作人员的支持,带领孩子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让孩子在劳动和奉献中体验价值感并增强社会责任感。
未成年人正处在“拔节孕穗”的成长关键期,价值观尚未成型、心智发展尚未成熟,一旦误入歧途将对其人生和家庭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保护未成年人的未来不偏航、不迷失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家庭作为守护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道防线,更应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及司法机关密切配合、共同关注,才能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方沃土,真正防患于未然。
(作者何彩琰、范玉芳工作单位:浙江省妇女干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