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知识付费沦为“割韭菜”
今年6月,江苏省淮安市的丁先生在无意间刷到了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的某个网课备考宣传视频,禁不住指导老师“一考就过”的诱导,缴纳了近3万元的学费,并完成了相应的课程。然而,今年9月,丁先生满怀信心地去参加考试,却在看到试卷后傻了眼,案例分析题占总分的80%左右,但所上网课一题都没押中。
知识付费没有原罪,但是对于网络上层出不穷的付费课程,消费者需要慎之又慎,避免一不小心被人“割韭菜”。当前,知识付费行业准入门槛低,监管相对薄弱,仅靠网友的自我防范,效果往往难如人意。还需从法律、制度、平台规则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此,相关部门应完善行业监管政策,为网上卖课提供行为规范,平台方应建立知识付费型消费评价机制和相应的投诉受理调处机制,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企业岂能虚假挂靠残疾人证
来自重庆市巫溪县的郑某因为交通事故失去了右手,伤愈后,经朋友介绍,他与某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对方要了他的残疾人证,每月发其600元工资。“但是,我一天班没上过,公司在哪里都不知道。”郑某直言。记者采访发现,像这样挂靠残疾人证的情况并非个例。挂靠、“租用”残疾人证,看似不用上班就能领钱、缴社保,实则是企业偷逃税费的行为。
承载着政府关爱和政策优待的残疾人证被一些企业、中介和个人非法利用、虚假挂靠,不仅背离了国家颁发残疾人证的本意,曲解了政府支持残疾人就业的初衷,更是挤压了残疾人真实的就业机会和空间,损害了广大残疾人的利益和尊严。要破解残疾人证“出租”“虚假挂靠”乱象,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行政处罚力度,另一方面要努力为残疾人提供更加匹配的岗位,加大技能培训,全方位提升残疾人就业质量和就业体验。
“私人陪游”不可游离于监管之外
“私人陪游”因个性化、私密化的出游需求而在年轻群体中兴起,但从业者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甚至由于无导游证、非旅行社委派而被指“违法”。江苏省消保委日前在官方公众号发文,认为“私人陪游”处于发展初期的摸索阶段,应持审慎包容的态度并及时引导和监管,建议相关部门出台具有指导性的政策,界定“私人陪游”服务行为,明确标准,让“陪游”有章可循。
作为新兴的旅游服务模式,“私人陪游”的存在说明当前旅游市场中有着类似的现实需求。但是,这既然是明码标价的收费服务,便是一种经营活动。无论个性化的“私人陪游”有多火,合规、安全等一些基本问题都要经得起审视,也要有针对性规范措施和监管举措,方能在服务多元化的同时,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此外,消费者也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谨慎选择,并保留好相关证据,以备维权需要。
黄威 整理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