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学生岂能寄托于“区别对待”

  □ 黄威

  如何激励学生树立争先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这是很多学校和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个“课题”。12月16日,有网友发文爆料称,四川成都一中学食堂为学生设置“学霸就餐区”,引发争议。网传画面显示,“学霸就餐区”内有不少学生在用餐,其餐食与普通学生的有较大差异。对此,不少网友认为学校有区别对待学生的嫌疑。

  17日上午,该中学发布情况说明并致歉,称为激励学生,于12月16日中午就餐时设立“学霸就餐区”,对12月考试中表现优秀进步明显的高中学生给予一顿就餐奖励,日常学生就餐并未分区。

  从校方的角度来看,设立“学霸就餐区”的初衷是好的,旨在通过这种奖励方式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但仅凭单一的月考成绩就将学生硬性区隔开来,这无疑给众多未被纳入该区域的学生贴上了“普通”甚至“失败者”的标签。

  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再一次明确要求,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

  学校在食堂设立“学霸就餐区”,将学生按考试成绩分为三六九等进行区别对待,背离了教育评价改革的初衷,折射出部分教育工作者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唯成绩”思维,同时也反映出学校在管理理念上存在偏差和漏洞。

  教育要“育分”,更要“育人”。激励学生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何必非要在食堂划分出一块专属区域,制造不必要的等级划分和心理压力呢?毕竟,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度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内在潜能。并且,真正有效的激励机制不应局限于物质待遇的差别化给予,而应着眼于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鼓励与支持的整体环境。

  激励学生有很多种方式,没必要非通过区别化对待来制造“荣耀”和焦虑,况且学生的成长是多元的,分数和成绩只是衡量维度之一。期待看到更能体现尊重、凸显综合素质的校园评价和激励举措。

中国妇女报视点评论 4激励学生岂能寄托于“区别对待” 2024-12-18 2 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