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
记者 周玉林
11岁的小宇变得爱笑懂事了,这让峨山彝族自治县的“爱心妈妈”倍感欣慰。6年前,小宇爸爸意外去世,妈妈离家去省外打工,他的生活起居全靠爷爷奶奶照顾。没有父母的陪伴,小宇变得内向、胆小。为了帮助小宇,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嶍峨为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嶍峨社工)为他制定了关爱服务计划,通过妇联成功链接到“爱心妈妈”女能人企业志愿团队。“爱心妈妈”的一次次陪伴、一次次谈心、一件件礼物,也让小宇更加孝顺懂事了,成了家里的小男子汉。
在峨山县,这样的温情陪伴照亮了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成长路。今年以来,峨山县妇联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国、省、市妇联工作要求,精心搭建“1+4”关爱服务链,以“三爱”促“三共”开展关爱服务工作,得到孩子喜爱、家庭认可、社会支持。
爱有所向,凝聚关爱服务“共同体”
一场爱心行动,实现一呼百应。
根据县委、县政府部署要求,在省、市妇联指导下,峨山县妇联牵头实施爱心行动计划。为进一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峨山采取了县级统一部署、乡镇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及时掌握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上下联动协调工作机制,县乡妇联组织与民政、教体等部门联合,完善了留守儿童动态数据库档案。目前全县共有430名爱心爸妈,与399名留守儿童进行了“一对一”“多对一”结对。
为了更好凝心聚力,峨山县妇联向全社会发起“心手相牵·温暖同行”倡议,凝聚市级驻村队员,县、乡、村三级妇联执委、党政机关事(企)业单位干部职工、最美家庭、巾帼志愿者、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等爱心力量,参与“爱心妈妈”结对关爱服务活动。
“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启动、发起倡议、举办赋能示范培训班……峨山县妇联通过凝聚市、县、乡、村四级爱心力量,并通过开展培训为四级爱心人士赋能,构建了多方参与的“共同体”,不断扩大关爱服务的“朋友圈”。
爱有所依,打造关爱服务“共享链”
留守儿童小辉因父母长期在外,性格变得孤僻且学习成绩下滑严重,工作人员在探访中发现这一情况后,乡党委、政府立即启动动态管理流程,根据小辉的需求派单给教育志愿者团队。志愿者们每周为小辉进行课业辅导,与同龄小伙伴结对,促进与同龄小伙伴交流互动。如今,小辉不仅成绩有所提升,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
小辉的转变,凸显了关爱服务链的畅通。据介绍,在帮扶机制上,峨山县搭建起“1+4”关爱服务链,即:妇联系统的“各级妇联+相关部门+专业组织+社会力量”关爱链,各乡镇(街道)的“挂包联系+定期探访+动态管理+派单接单”关爱链,村级的“村居干部+乡贤+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链,企业的“企业+家庭+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链,学校的“学校+志愿者+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链,形成关爱服务“共享链”。
同时,制定了《“爱心妈妈”关爱服务任务清单》《“爱心妈妈”探访关爱服务纪实表》,明确“爱心妈妈”每季度入户探访关爱至少一次,建立完善监督机制与反馈机制,每个月定期上报关爱活动实施情况,收集家长和孩子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关爱策略,确保关爱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为了做好困境留守儿童关爱阵地建设,峨山县累计争取资金215.3万元,建设城乡社区儿童之家81个,实现78个村(居)全覆盖,实现乡镇(街道)未保工作站全覆盖。“我们通过构建‘1+4’帮扶机制拉紧关爱服务链,加强阵地建设拉近关爱服务空间,使留守儿童在‘共享链’中健康成长。”峨山县妇联负责人说。
爱有助力,激发关爱服务“共融力”
关爱服务儿童,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此,峨山县妇联充分发挥“联”字优势,聚焦资源整合,引入专业力量嶍峨社工,开展了相关探索。
为确保服务更加贴合儿童的实际需求,县妇联与嶍峨社工携手,承接省妇联“爱暖万家 陪伴成长”留守困境儿童家庭关爱服务项目,探索“一走访、二分析、三介入、四巩固、五评估”的“五步工作法”。由专业社工深入了解儿童的生活状况和心理需求,对儿童的问题和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为儿童提供学业辅导、情感支持和能力提升的机会,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最后通过对服务效果进行量化和质化的分析评估,调整和优化未来的服务计划。
同时,探索“五社”联动机制,即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整合省市县资金及物资21.33万元为“爱心妈妈”和留守儿童之间搭建多元关爱渠道。目前,嶍峨社工共服务留守困境儿童516人次,参与“爱心妈妈”关爱服务活动8场;玉溪市生态环保局驻村工作队链接资源捐赠图书5320册、县妇联向全社会发起了“书香传递·关爱未来”留守儿童公益图书捐赠活动……
“下一步,峨山县妇联将做好‘联’字文章,加强与专业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合作,重点在构建广覆盖、深服务的关爱服务体系上下功夫,守护好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峨山县妇联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