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二院生态环境院环评所总工余姝萍

20年坚守 追求工程与自然和谐共生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亚菲

    余姝萍

  / 人物小传 /

  余姝萍,中铁二院生态环境院环评所总工,川青铁路项目环评、水保和环保设计负责人。主要从事铁路、轨道交通、公路等项目设计和咨询工作,主持或参加了成兰铁路、贵南铁路、郑万线、成渝中线等环境敏感、地质复杂等大型项目环保设计、水保、稳评、环保选线、生态红线、水源保护区、环境风险应急预案、环境监理工作,对铁路、轨道交通和公路等线性工程的环境保护具有丰富的经验。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亚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富含哲理的话如今已广为人知、深入人心,更在实践中开花结果、惠及民生。随着铁路路网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在近20年的职业生涯中,中铁二院生态环境院环评所总工余姝萍用一个又一个项目,不断验证着自己对铁路和环境保护的热爱。

  跨越几千公里的选择

  2005年,余姝萍从四川大学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毕业后,加入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干就是19年。刚参加工作时余姝萍没有想太多,她只是觉得这是一份有助于交通行业的基础性工作。“选择水资源专业是因为我喜欢有生命活力,能贴近大自然的工作。每一条铁路线上会遇见不同地域的民族特色和风土人情,这能帮我拓展视野,了解到更多知识。”余姝萍说,自己不喜欢长时间待在一个地方,而铁路项目一条线路往往动辄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甚至跨越几个省份,“工作中这种不停变化的感觉,我特别喜欢。”

  一条铁路设计的流程从规划项目开始,首先是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阶段,这是余姝萍和团队日常参与的工作内容,即环境保护选线工作。“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还有城镇建设区,以及周围居民生活饮用水,只要与环境有关,都是我们重要的保护目标。这些地段该如何选线选址,会具体定下以什么工程形式落实,比如采取隧道、桥梁或是路基都是以环保方向为主导的内容。”选线确定后,余姝萍和同事们就进入下一步的初步设计,解决工程实施后带来环境影响的措施阶段。

  每一个项目,从开始签署到最后施工落地,余姝萍都要进行环保选线选址,如何让铁路项目更环保更安全,不仅需要考虑不破坏当地的地貌和生态环境,同时也要考虑人居环境。通常一个项目下来,设计最短要一两年,复杂的要三四年。

  铁路建设背后的生态守护者

  每当看到一条条铁路从图纸变为修好的铁路,亲自坐上高铁感受真正设计成果的时候,余姝萍的心里就有股说不出的高兴劲儿。“为人民做了实事,它变得看得见摸得着,特别有成就感!”

  “最难忘的是刚参加工作时,正好赶上成昆线项目。”昆明的夏天又赶上雨季,云飘到哪里,哪里就开始下雨。余姝萍只好从早到晚都穿着筒靴,深一脚浅一脚地蹚过泥泞的山路,打着伞去勘察水源点和保护区的植被生态。“当地人看到我们穿成这个样子觉得很搞笑,虽然当时每天都要去野外,而且只带个馒头在身上,但也不觉得苦。”二十几岁的余姝萍闯劲十足,仿佛浑身有用不完的力气,每一天都觉得很充实。

  像这样的野外勘察只占余姝萍工作内容的20%,剩下的时间她都在办公室里搞设计和研究。在前期调查拿到数据后,余姝萍要把这些内容梳理清晰,融入设计中。

  2024年8月30日,川青铁路延伸至黄胜关,驰骋的动车组列车满载全国各地的旅客领略“神奇九寨”“五彩黄龙”的秀丽景色。

  作为川青铁路项目环评、水保和环保设计负责人,余姝萍回忆起其中的故事感慨良多。这条铁路在前期选线和选址阶段就摸清了沿线的环境保护目标,尤其是将大熊猫保护、沿线的岷江源、黄龙九寨水安全作为生态环境重要目标,需要避开大熊猫栖息地和交流廊道,同时还要考虑不在保护区内设置施工场地等临时工程。在这种情况下,余姝萍和设计团队夜以继日地研究怎么把工程调到保护区外进行作业,保障大熊猫栖息地的安全。

  “土地岭大熊猫走廊带是岷山A、B大熊猫种群恢复交流的唯一可能通道,我们的铁路需要穿山而过。为了避免对土地岭大熊猫走廊带造成影响,工程加大投入,穿越千佛山和宝顶沟自然保护区时采用隧道通过,远离走廊带3公里,同时将原平安隧道长度从17千米加长到28千米,避免在保护区内地表工程出露。”余姝萍说。

  带着“两颗心”走下去

  现在的余姝萍,工作内容更多侧重在抓技术、多引领和指导上。她常常带领团队成员共同研究项目选线选址,重要敏感目标段的线路方案和环境保护措施。她觉得工作中最辛苦的就是遇到“卡壳”、推不动的情况。“通常是前期工作时会比较多遇到‘卡壳’,例如在处理环保手续,或者是有些项目在公众参与方面会遇到反对的声音,如何去多方协调、调度,提出令大家共同满意的解决方法,让方案得以推进和最终落地,是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的。”

  余姝萍觉得,想要在铁路环保事业上做出成绩,一定要有“两颗心”。一是一颗敬畏自然的心。“铁路、轨道交通作为公共运输行业,安全性是排在第一位的,做任何事要想着安全,敬畏自然。”另外一颗就是责任心,脚踏实地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

  令余姝萍感到欣喜的是,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她所在的环评团队中。“工程行业的女同胞都很能吃苦,我们团队的人都有这个特点。我觉得选择干我们这一行,需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马上就是新的一年了,余姝萍想送给自己一句祝福,她说:“希望每天都是美好的,我要朝着阳光走下去。”

中国妇女报视点评论 420年坚守 追求工程与自然和谐共生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亚菲2024-12-25 2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