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模式,切实将妇联组织嵌入基层治理体系、妇联工作融入基层治理建设。在“三新”领域建立妇联组织50多个,并常态化为“三新”领域妇女姐妹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赋能关爱服务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茹希佳
□ 海芙萱
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促党建”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模式,切实将妇联组织嵌入基层治理体系、妇联工作融入基层治理建设、妇联力量加入基层治理队伍,推动妇女工作向末梢倾斜、向家庭扎根,为基层治理赋能蓄力、提质增效,形成“党有号召、妇联即行动”的生动局面。
织密妇联组织“一张网”,激活妇建“微细胞”
组建服务专班,为企业、社会组织发展纾困解难,定期将女性综合素养提升、专业技能培训等送到“三新”领域妇女身边,在妇女集中的商圈、市场、社会组织建立姐妹微家、家长微学堂、心晴工作站、儿童开心堂等暖心阵地……
据介绍,海门区妇联聚焦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在“三新”领域建立起妇联组织50多个,并常态化为“三新”领域妇女姐妹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赋能关爱服务,团结引领广大妇女听党话、跟党走,凝聚起高质量发展“新”力量。
海门区妇联主席郭海平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区妇联联合社工部、民政局发布《海门区关于推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妇联组织全覆盖的行动计划》,重点聚焦产业链、商圈、市场等重点领域制定配套实施意见,探索‘一领域一方案’机制,不断加强顶层设计。”
针对辖区内优势产业,海门区妇联品牌化推进妇建工作,形成“红链丝韵”现代家纺产业、“心‘芯’相联”机器人产业、“聚‘丽’红 蓝未来”高技术海工船舶产业、“花开红流”先进金属材料产业等一批与产业发展特色息息相关、与产业链党建一脉相承的产业链妇建品牌。
除此之外,海门区妇联还加强这些重点领域的引领服务联系工作,开展“巾帼心向党 理进新领域”巾帼大宣讲等活动。
聚拢巾帼志愿“一群人”,真情实意“送服务”
冬日暖阳中,海门区三厂街道新东街社区的“代理女儿”巾帼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又来了。“看见她们就开心,是我们生活中的小太阳。”老人们笑着说。“代理女儿”巾帼志愿服务队成立已经有19年,18名巾帼志愿者为社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困难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健康保健、文体健身等各类陪护服务,被老人们亲切地唤成“女儿”。
在海门,文明实践巾帼志愿阳光行动播洒一路阳光,在村(社区)妇联引领、妇联执委带动、驻点社会组织参与下,吸纳聚合了一批巾帼志愿服务力量,围绕妇儿需要、深入楼道家庭,提供家教指导、权益维护等服务,并通过正面引导、共济互助、积分兑换等方式,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
郭海平介绍,海门区妇联以区委“四沉四提四融合”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实施意见为指导,探索实践妇联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机制,聚好妇联三级执委、“精彩她说”宣讲团、“老舅妈”、普法律师、心理咨询师等群体,通过“一执委一实事”、“守护花开”妇女儿童心理健康课堂等项目,推动实现资源、队伍、活动上下贯通。
除此之外,海门区妇联还组建“公检法”讲师团、“双护”普法团、“心灵”导师团,常年活跃在村居、学校、企业宣讲一线,70种不同课程供基层自主选择。近两年来,已开展“护花蕊”儿童守护公益巡讲18场次,“维护妇儿合法权益和安全守护”课堂116场次,“守护花开”妇女儿童心理课堂300余场,提供“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168人次。
深耕主责主业“一个家”,打造和谐“幸福湾”
近年来,海门区投入30万元打造了14个儿童友好社区(村),在户外设置滑滑梯、跷跷板、攀爬架、安全隧道等儿童游乐设施。试点实施《你好,孩子!》儿童友好建设公益微创投项目,适时开设“暑期开心堂”“寒假成长营”,分层次、分年龄、分类别为社区儿童量身定制童心向党、绘本阅读、“五防”安全教育、职业体验、非遗传承、科普手工、书法舞蹈教学等兴趣课堂。
一直以来,海门区妇联都把家庭作为工作切入口,践行民生“微实事”,积极为广大妇女儿童和家庭提供更多元、更丰富的服务资源和服务项目。
针对新婚小夫妻家庭,海门区妇联实施了“幸福家庭导航计划”,分层分类提供个性化服务,相继举办“弘扬婚育新风 共建美好家庭”“跟着导航走 幸福手拉手”观摩活动及系列子活动。链接卫健、教育、文化等资源,创作一批新型婚育文化宣传作品,开办孕前孕期保健、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公益讲座等。
与此同时,海门区妇联推进“1+3+N”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建成1家区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3家专业性家庭教育工作指导站,N家家长学校、“亲子阅读体验基地”和家庭教育指导站点。开创线上“新父母学堂”、家“育”户晓直播间,开设线下“家长微学堂”、暑期家长夜校,编印《家庭教育指导系列手册》,传递先进家教理念。
“海门区妇联始终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的原则,积极破解妇女工作难题,引导妇女真正参与到基层治理队伍中来,让她们成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协同力量,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柔性引擎。”郭海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