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法治薪火 守护家与少年

——桂林市七星区人民法院家事少年司法实践回望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峰 ■ 李礼

    七星区人民法院邀请家事调解员、调查员召开家少法庭诉源治理工作座谈会。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峰

  ■ 李礼

  “虽然我们分开了,但给孩子的父爱绝对不会少,我会经常去看她。”

  “我也会承担起一个妈妈的责任,照顾好女儿,让她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调解一起争夺孩子抚养权的纠纷时,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七星区人民法院联动妇联、社区等部门,采用“背对背”调解方式,以亲情为突破口,最终及时、妥善地化解了纠纷。

  法槌起落间见证无数家庭悲欢离合,守护无数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三年来,七星区人民法院在妇女和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道路上不断解决新难题、创新新机制、赋予新内涵,探索出一条以促进家庭和睦、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情感修复、亲情弥合为特色的家事少年审判之路。

  薪火初燃 点亮司法保护新赛道

  “多年的司法实践表明,85%的离婚案件会涉及未成年人抚养、监护、探视等问题,几乎每一个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都存在一个问题家庭。为更好地修复家庭纠纷、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家事审判与少年审判融合发展是必行之路。”七星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唐小玲说道。

  2022年,七星区人民法院组建家事少年审判团队,成立由10名女干警组成家事未成年人审判工作巾帼岗,在桂林市率先推行刑事、民事、行政“三合一”审判,开启少年审判与家事审判融合发展新模式。

  “做好家事少年审判工作,光靠法院不行,要多部门联动聚力。”七星区人民法院就在辖区“四办一乡一农场”挂牌成立家事审判与未成年人保护巾帼岗,将婚姻家庭纠纷化解机制向前延伸。随后,七星区人民法院加强与辖区公安、检察、妇联、民政、教育等单位的协同配合,组建家事调解员、调查员队伍,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引入心理疏导,辖区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实现全覆盖,逐渐构建了“大家事”司法新格局,并配套打造“司法+”未成年人融合保护网。

  从审判理念到审理程序再到审判机制,七星区人民法院不断求索,与相关部门先后制定20多项特色制度,建立起彰显司法柔情的“1234”少年审判工作模式,引导少年与家事审判走好融合之路。

  以情出发 调出家事纠纷最优解

  “在抚养权变更之后,我愿意全心全意照顾小李,给孩子全面的爱和稳定的生活。如果孩子妈妈愿意,在不影响孩子学习的情况下进行探视。”

  这是一起长达数年未能落实的抚养权纠纷案。13年前,小李的父母离婚,小李判由母亲于某抚养。离婚后,于某独自外出打工,常年杳无音信,后小李父亲因犯罪入狱,小李一直与爷爷奶奶生活。为了更便于照顾小李,年逾七旬的爷爷一纸诉状将于某告到法院,要求将小李的抚养权变更到自己名下。

  “家事纠纷不同于一般民事纠纷,纠纷背后是血脉亲情,处理得当则重归于好、皆大欢喜,处理失当则可能矛盾升级。如果能够成功引导当事人将重点放在‘情’上,情感理顺了,心结解开了,纠纷自然就化解了。”七星区人民法院家少法庭法官谌姝霖说。

  “至亲因自己对簿公堂,这样的举动对小李来说本身也是一种伤害,希望你们大人之间放下种种不满,一切为了孩子考虑。”谌姝霖以“情”出发,让于某重新审视一个母亲的责任与爱,又安抚爷爷的情绪,引导其明确内心的意愿,最终这起纠纷撤诉。

  这是七星区人民法院全年调解的上百件家事纠纷中的普通一案,也是家事纠纷最优解的标杆。

  七星区人民法院在审判中,着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审判环境,为修复家庭矛盾,探索出诉讼前端多元解纷,中端渐进化解,后端答疑回访的工作模式,并将重点放在多元解纷上,邀请调解员、心理咨询师、教育专家等共同开展入户走访,促进当事人之间情感弥合,家事纠纷调撤率每年都在60%以上。

  “家事国事两相依,家庭的‘病变’会表现在社会的肌体上,社会的‘病变’也会反映在家庭生活中。要将家事纳入法治轨道,用真心化解矛盾,用真情解决纠纷,力争以‘小家’和睦撑起‘大家’和谐,为社会发展铺好坚实基石。”七星区人民法院院长杨川说。

中国妇女报观察 8点燃法治薪火 守护家与少年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峰 ■ 李礼2024-12-30 2 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