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罗娜:

让AI更好服务脑健康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亚菲

  新年伊始,罗娜和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办公室,开启了一天的忙碌。

  罗娜2020年博士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目前是脑图谱与类脑智能实验室的一名副研究员,专攻包括应用AI方法解析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机制、面向精神疾病精准诊疗的多模态生物标记研究等。“2024,收获满满;2025,信心满满。”罗娜说。

  罗娜所在的课题组做出了一个脑网络组图谱,引入了脑结构和功能连接信息对脑区进行精细划分。它是认识和解析脑环路结构和功能异常的利器,也正在改变着新一代诊断和治疗技术。

  “我做的是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体细分是脑健康方向,为诸如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提供辅助医疗的AI研究。”罗娜说,抑郁症发病原因不明确,临床诊断缺少客观的影像学标记物,而她研究的方向,主要探究如何应用AI方法,更准确地提取人脑磁共振影像中能有效区分患者和正常人的有用信息,辅助临床减少漏诊误诊。

  “通过对病人扫描磁共振,可以建立人脑直观的三维图像,但这些图像怎么解析人的行为或认知异常,需要用人工智能提取一些特征。我们的研究与临床紧密结合,各大医院采集数据,我们负责如何应用人工智能方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罗娜解释,由于抑郁症的异质性很高,现阶段这个领域的科研成果和临床实际应用之间有一定距离,她需要针对不同的临床问题开发合适的人工智能方法,提高结果的准确度和可重复性。

  罗娜从小便对脑科学很感兴趣,她认为先进的AI技术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开发和保护脑。“AI的适用性很广,可以辐射到各个行业,像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AI教父,化学奖颁给了alphafold的开发者。我非常看好AI在各行各业的发展前景。”

  2024年,罗娜收获了不少“奋斗礼物”。

  “我现在每天都是拼搏状态。”回顾2024年,罗娜印象最深的是论文投稿反复被拒的过程。“那个项目我和学生们投入两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论文投稿之路并不顺利。”罗娜的眼眸低垂了几秒,随即又恢复,“没关系,我们坚信这项研究成果是有意义的。”

  罗娜介绍,很多抑郁症病人会担心副作用大而抗拒药物治疗。“我们课题组最近有开发一些物理治疗的设备,像是现在治疗市场非常火的神经调控TMS(经颅磁刺激,一种利用瞬间磁场来改变大脑兴奋性的技术)能刺激大脑的某个脑区,是一种不吃药的非侵入干预方式。”她指出,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治疗范式比较单一,不同的患者需要的刺激脑区、方式和时间不同。“我们就是要用AI方法来帮助找到,哪些脑区才是真正对于疾病有用的刺激靶点,减少对其他脑区不必要的刺激。”

  工作有苦就有甜,2024年奖励给罗娜的那颗“糖”,是她在经历多次尝试后,最近提出了一种有可能确定治疗靶点的方法。“我们对它做了一些验证,目前初步看结果挺好,现在正着手更大数据集的验证。顺利的话,可能运用到神经调控设备上,希望能服务临床。”罗娜兴奋地用手比画,喜悦溢于言表。

  对于2025年,罗娜充满信心。“首先要先把治疗靶点这个实验继续完成,期待一个好结果。我们也在考虑如何将脑科学与其他新型技术结合,比如虚拟现实技术等,更好地辅助临床开展抑郁症的非药物治疗。”

  如果用一种颜色形容,罗娜觉得2025年是黄色,充满热情跟朝气,就像她所在的行业。“我们在这个领域积累了好几年,在提出有意义的科学问题和研究方法上都更加成熟,相信2025年会产生一些标志性的成果。”她说。

  对于AI的发展,罗娜有自己的思考:“我觉得应该拥抱AI,不要抗拒和害怕。人类总在进步的路上,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寻找秩序,让AI更好服务脑健康。这就是我工作的意义所在,为造福人类作出自己小小的努力。”

中国妇女报视点深度 4让AI更好服务脑健康 2025-01-03 2 2025年01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