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雁子村种植油菜花 董均达/摄

雁子村清真寺 董均达/摄
■ 胡光贤
位于贵州省盘州市普田回族乡最南端的雁子村,是一座汇聚汉族、回族、彝族、布依族等多民族的聚居村落。它原名燕子村,因优质生态吸引燕子筑巢繁衍而得名。或许是在历史的流转中,“燕”误写为“雁”,并沿用至今。2017年11月,雁子村获评“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回族)”。
一
因为工作需要,我每年都会前往雁子村,对它的情感也从最初的陌生,逐渐变为深入了解后的喜爱。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丰富的人文历史、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秀美的山川景色。
不久前,我走进回族聚居的燕子窝自然村寨。极目远眺,那时村寨的四周,山峦被郁郁葱葱的森林环绕,浓绿草坪将泥土包裹得严严实实。坝子里,石榴树上挂满正长大的小石榴;玉米秆与人等高,顶部抽穗,中部玉米须金黄,绿壳里玉米浆疯狂生长,共同构成以绿色为主调的燕子窝胜地。
沿着整洁石板小道漫步,可见庭院围墙上摆满整齐盆景。各种多肉植物肉墩墩的,很有质感,“玉露”的肉叶尖部晶莹剔透,格外醒目。一旁兰花亭亭玉立,叶片在微风中摇曳着,泥土中正蛰伏着今年初将绽放的花苞芽,已有几个蠢蠢欲动,准备迎接雨露滋润,绽放美丽。庭院角落,三角梅热烈绽放,似乎在欢迎我的到来。
这时,一群燕子从村口方向飞来。有的飞进屋檐下的小窝,叽叽喳喳的叫声在寨子上空回荡,或许它们浏览山川一上午,累了回来午休;有的停留在屋顶边缘排成一排,俯视着脚下风景。它们似乎也好奇地打量着我,悦耳的叫声再次响起。我驻足仰望,与它们对视,自幼喜欢燕子的我,真想与它们深情相拥。
寨子里的回族祭祀广场,有一群百年古树——槲栎矗立于此。它们属壳斗科栎属,为落叶乔木。树高达40米,小枝粗且无毛,叶呈长椭圆状倒卵形。每棵树上挂着写有“盘州市古树名木大树保护牌”及古树编号、树龄等信息的黄玻璃牌,编号如同身份证号,前六位数“520222”与本地身份证开头相同,颇为有趣。
我抚摸着一棵130年树龄的槲栎,老树皮粗糙,裂纹有五厘米深,部分地方长着青苔,尽显岁月沧桑,却仍守护着这片土地。靠近泥土处树皮脱落,树干似皮包骨的老人,令人心生忧伤。尽管树干饱经沧桑,但抬头,茂盛枝叶相互交叉,将200平方米广场遮蔽,叶片充满青春气息,枝丫跳动着活力,全然不见古树的老态。
传说中,树木生长百年以上生长缓慢,形态沧桑。但雁子村的槲栎却生机盎然,在饱经沧桑的树干支撑下,从大地汲取养分,让枝叶焕发生机。抚摸着那些老树皮,我不禁想到,雁子村的发展,离不开先辈们的艰苦奋斗与拼搏精神,是无数人的付出铸就了今日的美好。
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不仅有秀美的风光,也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夏日时,蝉隐匿在槲栎树上,“知了、知了”地叫着,长短音交织,此起彼伏,仿佛默契地为我聆听雁子村故事“伴奏”。我坐在槲栎古树下的石凳上,听一位古稀老人讲述燕子窝的神话。
传说古时,燕子窝繁花似锦、云雾缭绕、丛林茂密。五角梁子大山南面孔雀成群,被视为“百鸟之王”,象征吉祥美好;北面则是小燕子的乐园,它们自由翱翔。大山东南方山顶有天池,隐藏于群山林海,云雾缭绕,阳光照耀下金光闪耀,如宝石明镜倒映美景。
在一个春日,玉皇大帝的女儿带着两个婢女下凡,见此地美景,沉醉其中。她们在天池沐浴嬉戏,又到孔雀群中休憩,看燕子飞舞,留恋不舍。玉帝得知后,派天兵天将骑天马护女,他们分九处驻扎,形成了现在的天马山、点将台等九座山峰。后来,善良好客的农户宰杀黄牛款待仙女和天兵天将,此地灵气更盛。燕子窝村民祖先从云南、四川、湖南等地于明朝迁来,创造农耕文明。他们种兰、种茶,节日时模仿孔雀、燕子载歌载舞,团结和睦。
听罢,我眺望四周山峰,尽管故事是虚构的,但从老人眼里,我看到他对燕子窝的热爱,以及村民淳朴、勤奋、团结的品质。身旁耄耋老人又讲起70多年前普克剿匪的故事。解放初期,以陈邦二、高明权为主要成员的土匪盘踞在普田乡燕子窝、普克一带烧杀抢掠,村民苦不堪言。陈明春随部队前来剿匪,给村民带来希望,大家积极配合。土匪被困的普克偏岩山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剿匪部队劝降无果,陈明春与戴班长前往侦察,却遭土匪埋伏,壮烈牺牲,陈明春葬于雁子村普克,戴班长遗体被家属领回。为剿灭残余土匪,村民自愿献出岩洞附近木草房,以火烟熏。土匪或被呛死,或出洞反抗被击毙,投降者受审。在军民协同下,土匪被剿灭。从此,雁子村恢复安宁。
老人讲述时,眼里似有泪光,从他的声音和动作中,能感受到他对旧社会的厌恶和对烈士的敬仰感恩。此时,蝉声骤停,好像也在向英雄致敬。
过了一阵儿,蝉声再次响起,一旁的村干部接着补充说,为了缅怀陈明春等烈士的英雄事迹,后来每年清明节期间,雁子村燕子小学的师生都会到陈明春烈士墓扫墓,缅怀先烈,赓续红色血脉。
二
战争的硝烟散去,雁子村迎来了发展的新篇章。
凉风轻拂,白云蔽日,我与一位姓桂的回族前辈走在石榴产业基地的通道上,欣赏眼前的美景之余,聊起记录雁子村历史的事。
桂姓前辈告诉我,盘州境内回族大多是明洪武年间“调北征南”时迁入。如普田乡大木桥回族张姓先祖,在明朝洪武年间率数百回民居普安州瞿黄保护黔滇驿道,明弘治年间迁至大坡铺;桂氏先祖在明洪武年间随军征南,后定居曲靖城外直金山,后裔又迁居普安州……清咸同年间回民起义失败前,盘州回族多聚居大坡铺等地,约500余户2000余人,以张、马等姓为主。
雁子村回族人口约占三分之一,主要居住在燕子窝。燕子窝有一座清真寺,建于1952年,为盘州市境内回民宗教活动场所之一,每年举行开斋节等活动。2008年,开斋节和古尔邦节被列为六盘水市级非物质文化民族习俗。
回族服饰素雅庄重。男性上装多为对襟,常搭青坎肩于白衬衣外,对比鲜明,下装为普通长裤;女性的服饰更为考究,斜襟布纽扣短衣上嵌线镶色、绲边绣花,搭配银链装饰的花围腰,还喜欢佩戴金银手镯、耳环、戒指,部分女性点额、染指甲,脚穿自制绣花鞋,清新秀丽。饮食方面,回族人禁食不洁之物与凶禽猛兽。日常注重饮食卫生,饭前洗手,就餐时长辈和客人坐正席,舀饭只能正舀……从桂姓前辈那里,了解到的回族独特的传统习俗与文化,如今寨子里的回族人依然在延续。
与此同时,雁子村人也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燕子窝以“燕览钟神秀,子品牛中绝”为定位,这里群山环抱,村民依山而筑,坐拥500余亩坝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燕子所具有的朴素、善良等品质,与雁子村人勤奋、团结的特质相呼应,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精神力量。改革开放后,燕子窝村民如陶飞、桂进、严仕昌等率先外出开普田清真馆、牛肉馆,年收入超百万元,并带动70余户村民致富。
雁子村燕子窝还有一口百年古井,滋养世代村民。为打造美好家园,村民修建了泉井巷、燕子巷、育才巷、白龙巷、思源巷。
泉井巷为燕子窝的第一条巷子,是哺育燕子窝世世代代村民的“母亲泉”;燕子巷,记录着燕子窝的奋斗史;育才巷,早在1960年时燕子公社领导人决定在这里设立一所小学,这所小学一直沿用至今;白龙巷,因通往每年二月二祭白龙的白龙山而得名,承载着村民敬畏自然的传统;思源巷,连接其余四条小巷,使村庄交通便利。它寓意饮水思源,承载着村民的情感,见证着燕子窝的变迁……
我常吃“普田清真牛肉”,他家肉香汁浓,肥而不腻,嫩而不膻。这手艺相传源自清康熙年间定居鸽子窝的回民先祖,历经近300年传承,如今村民几乎家家都会制作。以普田牛肉馆、普田牛干巴为代表的牛肉产业,在周边甚至上海、江浙一带已小有名气。普田牛肉馆凭借多样烹饪方式和独特口味,知名度颇高。如今,普田(燕子)清真馆、牛肉馆不仅遍布贵州城乡,还开到北京、上海、浙江等大城市,形成“燕子”特色品牌,生意红火,既让更多人尝到了美味牛肉,也让燕子窝村民勤劳致富了。
雁子村作为小黄牛养殖示范基地,带动盘州市新民、普田、保田等乡镇养牛。村内有一规模养殖场,设计存栏肉牛1000头,现存栏500头。82户村民依托传统厨艺外出创业, 79家在省内,3家在省外,经营“普田牛肉”餐饮店,形成规模与品牌效应,户均年收益增加20余万元,实现脱贫致富。村民从养牛拓展到厨艺,反哺家乡,也带动了周边种养殖业与服务业的发展。
燕子窝回族在开斋节用牛肉制成独特宴席祭祖,吸引了各地民众前来过节交流。这里的人们将牛肉作为主要食材,研发出“牛肉八大碗”,包括清汤、黄焖、红烧等牛肉菜品,还有牛内脏及小瓜肉制成的特色小吃,构成“牛肉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有人说,来了燕子窝,如果不吃“牛肉八大碗”,定会抱憾。
美食伴美景。近年来,雁子村借盘州全域旅游契机,结合自身发展条件和优势,积极发展“农业+旅游”,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燕子窝被自然山体环抱,层级田园环绕村落,四周自然山体与田园景观环抱村落,一条带状生态景观轴与滨水廊道自西向东贯穿村落串联主要景观节点。在神奇而美丽的燕子生活的燕子窝,现正以特色美味的牛肉食品产业、美丽神奇的山峰,吸引着许多外地游客到这里。每年一月和二月观油菜花,三月和四月观山茶花、杜鹃花,五月和六月观石榴花、刺梨花,七月和八月赏刺梨、石榴果,构建了一幅山水延绵,奇山秀峰,集观花、赏果、游山玩水、品尝独特美味的民族小吃为一体的人文风景胜地。
在雁子村燕子窝的活动广场中央,一块巨石块的平面上,矗立着一个大石榴模型。石榴中部的皮被划开,露出红色的石榴籽,紧紧地相互拥抱在一起……在这里,我看到雁子村的村民从祖辈开始,不同民族之间融洽地一起生活着。他们互相帮衬,彼此尊重各自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他们像石榴籽一样,团结一致,共同发展雁子村农文旅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