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黔东南台江县蹲点
人物简介:
杨川源,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高级记者,第18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中央宣传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先后10余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等。她主创的蹲点报道,连续6年获中国新闻奖,其中2020年至2022年连续三年荣获一等奖。
■ 口述:杨川源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融媒体
新闻中心高级记者
■ 记录:陈姝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在新闻事业的漫漫征程中,有一位勇敢的探索者和执着的坚守者——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高级记者杨川源。2024年,她成功斩获第18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于杨川源而言,蹲下去,深深扎根基层,紧紧贴近人民,聆听群众的心声,是她始终坚守的信念。如何找寻新闻的真谛与价值?如何当好改革发展记录者、参与者和推动者?让我们一同走近杨川源,聆听她扎根基层的故事。以下是她的讲述——
敢!做越挫越勇、逆风成长的人
一个人,这辈子总是会做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的事,但如果能把那些不擅长的变为擅长,甚至特长,才是真正的成长。作为祖籍四川的东北人,我身上兼具东北人的直爽和四川人的倔强。也正是这两个特质,让我在过去23年里在新闻一线的磨砺中,成了一个与“不擅长”的事死磕,“打不死”的小强。
我的新闻之路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充满了坎坷。当年从播音主持专业毕业后,我过五关斩六将,从几百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走上了浙江卫视的新闻主播台。从《正午时讯》到《今日财经》《今日证券》,再到《新闻晚报》多领域、多形式的实战历练,让我逐渐形成了当时省级卫视并不多见的“说新闻”风格,收视率不错。可正当我信心满满地在为完善自身风格努力的时候,第五年,我突然接到组织安排,要求我从主持人岗位转型为记者……虽然同属于新闻一线,但两个岗位的跨度实在太大了,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无疑是一次大变故,更是一次大挑战……周围人突然异样的眼神、态度的转变,让我初尝人间冷暖,很多人甚至认为我会辞职或者就此消沉。但是,那时候的我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往前走!把丢掉的捡回来!
那段经历让我直面孤独和恐惧,渐渐理解了为什么人会害怕变化?是对熟悉的依赖,对未知的恐惧,对不确定的患得患失。而这样的情绪和状态,在最初转型的日子里,足足在我身上弥漫了一年……为了达到“正常”水平,我努力学习,晚上总是偷偷留下来,翻看同事的文稿对照学习,深夜留在机房,一遍遍看素材学提问,但是面前的困难依旧棘手。比如采访的时候不知如何迅速与采访对象建立联系,写稿、剪片时也总是顾此失彼、无从下手。每一天都漫长如一次考试,因怕被别人瞧不起,压力越大越不敢表露。我求助过、退缩过,但终究要自己面对一切。我知道,我需要一次转折。
2006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以出镜记者的身份,全程参与了当时台里的大型新闻行动 “新长征路上的浙江人”。历时9个多月,我与团队一起从井冈山、瑞金、遵义,到雪山、草地,挺进延安、西柏坡,探寻红色印记。对话长征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我深深被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震撼,也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记者,当“以人民心为吾心”,以推动党的事业发展为矢志不渝的追求,这是责任,更是使命。忽然,个人的困难与胆怯,显得如此浅薄而渺小,心中陡然增添了一股无形的勇气与力量。敢,就是要敢于面对现实与自我,敢于深入真实,为人民群众发声。这样的觉醒与决心,就此开启了我的“新闻长征”之路。
从那以后,我不再拘泥和纠结于“要不要”“行不行”,我开始敢于大声说出自己的目标,敢于去接难度更大的任务。在每一个新闻现场,我时刻以直播标准要求自己,不敢有丝毫懈怠;每次采访前,充分做好准备,迎接审视;采访中,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细节;采访结束后,迅速整理思路,撰写稿件。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高标准的自我要求下,我越发深刻地体会到新闻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渐渐地,我发现,当我变得“敢”的时候,也会凝聚成一种力量。很多同样“敢”的人,出现在了我的报道中。
“时代楷模”陈立群就是其中一位。2016年他从浙江杭州学军中学校长岗位退休,拒绝了多家民办中学的高薪聘请,毅然前往贵州省黔东南州,到当时全县垫底的台江民族中学当支教校长,不要分文报酬,只为了让更多苗寨的学生依靠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割断贫穷的代际传播。
最初接触时,他对采访是拒绝的。但我和团队并没有放弃,“蹲”了下来,用最真诚、最朴实的方式记录他和孩子们、老师们,相互改变、相互成长的点点滴滴,最终赢得了他的信任,打开了他的心门。我们先后连续播发了《只为心愿》系列蹲点报道,更是在2020年抓取了他返回杭州前的最后一次家访,“别而不别”的深情让人由衷地敬佩与感动,同时也更感到“扶贫先扶志”教育兴邦的任重道远。在跟踪采访陈立群的四年中,我不仅看到了一个老教育家的初心,更找到了自己内心的某种归属,理解了60多年前我的爷爷奶奶,为什么要从四川一路颠簸去支援东北的教育事业,理解了他们当年的选择与付出。
同样给我带来触动的还有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盛阿伟,我们聚焦他把浙江安吉自己村里的致富苗“白叶一号”种到了三省五县的故事,记录了他面对贵州山区冻雨时的焦急;记录了他为了鼓励大家多种白茶,站在猪圈边给老乡们算账;记录了当他看到被支援村也有了自己的茶品牌时的欣喜……他从不会说大话,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一个承诺:说到做到。务实、勤劳、诚信,这就是新时代浙江村书记的典型形象,是中国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这种真实,犹如一把钥匙,悄然书写着人们对基层干部的新的认知。
这些年,“被采访对象”是一个庞大而宝贵的群体,他们就像一本本生动的教科书,给了我最大的触动和启发,让我找到了事业的方向,也更加坚定了我要用新闻传递正能量、记录时代变迁的决心。
闯!做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人
记者的看家本领是调查研究,根在基层。与基层干部群众相处、关注基层事务、直面基层问题,能让我们汲取力量、收获认同,找到推动社会进步的办法。
当记者,要下笨功夫,更要做有心人。不光是要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更要努力去解决别人的问题。浙江作为全国推进县域融媒体改革的先进省,率先面临改革带来的挑战与问题。基层蹲点时,我发现县域融媒体虽完成机构合并,但记者调查研究能力减弱,尤其是深入一线的基层选题策划能力薄弱。其背后是广播电视和报纸业务队伍,面临业务流程重塑与业务方法磨合的现实困境。“蹲点”是一种工作形态,调查研究是不变的克难方法。针对这样的基层现状,2020年,我把建立“蹲点工作室”作为我在“中央宣传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的立项内容,很快通过审核。随即,一个由近400人组成、省市县联动的基层蹲点团队在全省内迅速组建。然而,经过几年运行,我发现工作推进缺乏实体抓手,仅靠松散的任务安排,成效甚微,仍处于“桥归桥、路归路”的状态。2022年,我和蹲点团队连续三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之后,我针对蹲点团队建设目标精准化问题向组织申请,2023年,浙江广电集团以我为带头人,正式成立“川源蹲点工作室”。这是一次,在传统媒体转型过程中,以基层优质传播内容为抓手,以增强基层一线记者业务能力为根本,以建设省市县联动的基层新闻队伍为目标的改革。建立健全网络、激发活力、优化体制,我在一步步向前闯。我在坚定地在做着一件看起来“自不量力”,但必须做,必须做成的“分内事”。
“川源蹲点工作室”成立至今已近两年,我们做了一系列工作。第一件就是出版《在一起——来自蹲点一线的报告》,展示基层工作经验和成果,探讨如何以创新方式打造变革型组织,解决基层传播问题。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坚持问题视角,直面问题找方法,进行了三次下探:第一次是建立了基层观察点,在全省根据浙江区域发展特点和国家赋予浙江的改革使命,首批设立了12个基层观察点,深入基层挖掘素材;第二次是建栏目,开展了“地方联播提升”工程,开办地方台的蹲点专栏,培养了一批固定和轮番上阵的蹲点队伍,让蹲点报道成为基层媒体记者的常态工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成长和创优的平台;第三次是培养“一瞬间”观察员,通过大小屏联动,将蹲点报道中最具传播价值的瞬间提炼出来,形成独特的传播模式。这个项目得到了国家的认可,成为创新理论传播扶持项目和全国首个传统媒体轻量化创新理论传播新媒体专栏。
现在,“川源蹲点工作室”的报道聚焦老百姓身边事,折射新时代国家大事。可以说,每一件作品里,都是一组热气腾腾的新闻现场;每一件作品外,都有一群热爱新闻工作和关注这个时代的人。我们采写的《“并村”之后》《陈立群的最后一次家访:即使拄着拐杖我也要来关注台江的教育》《(数字化改革之道)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闪电速度”的背后》三篇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基层观察点蹲点团队共同完成的《阿伟书记的承诺》《演出之后》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极大地鼓舞了基层团队。这些作品让我们深知,采写鲜活、创新、融合的新闻作品,需秉持越挫越勇的干劲与主动向难题要方向、方法、价值的闯劲,以更好地履行记者使命。
融!做一直在路上守正创新的人
近年来,新媒体融合传播的流量算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改革的冲击,从群体波及个人。我自己,以及向来被视为具有绝对贴近性优势的“蹲点报道”,都必须跳出固有的“小圈子”,主动踏上融合传播新赛道。坦白讲,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有等一等、看一看的想法。毕竟走老路稳妥,走新路可能“丢人”。我该怎么办?传统媒体几十年来积累的优势不能丢,“翻篇归零”并不是推倒重来。传统媒体记者转型全媒体记者,需从最小传播单元、从点滴、从优势做起。但我很快发现,确定并发挥优势,比认识短板更难。深入基层蹲点是优势,可谁去做?又能坚持多久?女记者细腻、敏感的“她视角”,是共情共鸣的优势,可是如何把握“主观”与“客观”的分界点?
我们秉持以最小的成本、最小的团队,激活传统媒体潜力,充分发挥调查研究和扎根基层的优势,带动记者向全媒体转型的理念。2023年9月,我们将蹲点中最触动人心的一瞬间提炼出来,推动主打“换个角度读理论”的新媒体专栏《一瞬间》。栏目放大瞬间的穿透力和感染力,浓缩新闻价值,迅速形成独特风格。2023年年底,《一瞬间》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创新理论传播工程”扶持项目,成为全国唯一理论节目新媒体传播轻量化转型案例。为延伸传播空间、提升理论传播深度,我们计划扩充智囊团与基层观察员队伍。这既要高质量完成组织任务,又要充分激发创新力和主动性,对观察点的伙伴们来说确实是不小的考验。
在传统媒体转型的关键时期,新闻记者若脱离群众、基层,放弃调查研究,职业便失去意义和灵魂。转型过程中,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你总有做不完的选题、出不完的差?孩子谁管,家人是不是有意见?”对此,我原则上只回应与工作相关的问题,生活方面不予以作答。因为,一个人认准的事,就得付诸行动,付出代价。作为新时代记者,呈现更多真实、有温度、有力量的报道,是我的职业使命,平衡家庭与事业,也是我必须应对的考验。我愿做一个始终在路上,发现并努力解决问题的人。希望“川源蹲点工作室”不仅在业务领域发挥作用,还能与政府等各界充分互动,共同释放基层正能量,增强党的思想文化传播力。
我相信,我能找到更好的自己,也能找到更多更好的“我们”,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