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德清“四步四诊”法助力家事纠纷化解

“德清嫂”的“望闻问切”调解维权真管用

    “德清嫂”深入家庭开展宣传。    德清县妇联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这个调解书是我们婚姻生活的一段插曲,等我们老了还要拿出来翻翻。”拿着调解协议,丈夫笑了。

  喝着丈夫炖的老鸭汤,一旁的妻子也露出了笑容。

  一段感情乌龙,在“德清嫂”调解员的努力下得以圆满化解。

  谁是“德清嫂”?“德清嫂”调解员又是干什么的?这些,都与一个地方——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有关。

  德清是“孟郊故里”和“游子文化”的发源地,地域精神代代传承,素有重道德、讲德行的传统。2012年,一部以本土女性模范为原型的《德清嫂》大戏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受到观众追捧。质朴善良、无私奉献的“德清嫂”成了流传在德清群众心中的精神偶像。

  “德清嫂”作为德清的妇女工作品牌也应运而生。

  2013年4月,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家事矛盾化解在基层,德清县妇女维权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随后更名为德清县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婚调委),并正式入驻县综治中心。

  如今,依托婚调委+“德清嫂”工作室模式,德清已构建起层次丰富、全域覆盖的“德清嫂”多元依法解纷体系。县镇村三级26个“德清嫂”调解工作室、1.5万余名“德清嫂”各类志愿者,通过综治中心统一受理属地矛盾纠纷事项,协助进行纠纷受理、调解、履行、回访、帮扶等,形成了全过程闭环服务。

  调解维权

  2024年3月的一天,一对夫妻走进了德清县婚调委。

  妻子张某一见工作人员,就气呼呼地说想要离婚,而丈夫赵某则一声不响地坐了下来。

  看到张某情绪激动,“德清嫂”调解员姚惠文采取了“背靠背”调解模式。经过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这对结婚近30年夫妻,其矛盾逐渐展现在调解员面前。

  妻子告诉调解员,丈夫以前是短途货车司机,晚上回家时她已经入睡,两人交流得比较少,后来送货跑运输生意不好,丈夫就去了厂里上班。“在家时间是多了,但我们的交流并没有变多。”妻子有些气恼地说,“最近他和外人的交流比我还多,他肯定是变心了。”

  情况果真如此吗?里面是否有误会?姚惠文先让张某一个人平心静气地想一想,随后单独来到赵某的调解室。

  “我不是不愿跟她交流,而是怕工作上的事让她担心,她本来就有‘有了心事睡不好觉’的情况。”赵某告诉调解员姚惠文,每次妻子身体不好,他就会炖妻子最喜欢的老鸭煲,但张某还是跟他争吵。

  得知两人感情基础还在,在面对面坦诚沟通中,姚惠文建议赵某再为妻子炖一锅她喜欢吃的老鸭汤。

  老鸭汤炖好了,夫妻二人的心结也解开了,这只是“德清嫂”日常调解工作的一个缩影。

  “德清嫂”的一天是这样开始的:早上八点三十分,调解员们来到位于德清县综治中心的“德清嫂”调解工作室。整理玫红色马甲,拿起调解员证件,麻利地穿戴好,坐到桌前“随时提供服务”。

  遇到自愿前来调解的当事人,她们会安抚情绪、分析原因、“把脉开方”,从男女双方的立场和角度,向当事人分析“离”与“不离”的可能性和相应的利弊,准备多个可行性方案。

  “有时候调解能持续两个多小时。”2020年,退休后的姚惠文发挥余热,担任“德清嫂”调解工作室负责人。这样的日常,她已重复了上千次。

  “我的这点工作算不上什么,这里有成千上万的‘德清嫂’,大家一起努力才更有价值!”谈及多年的付出,姚惠文谦虚地说。

  在德清,有1.5万余名“德清嫂”志愿者穿着统一的玫红色马甲,奔走在大街小巷。她们或手持小喇叭、手电筒等巡逻检查装备,或手拿捡拾钳子、垃圾捞网等护河辅助工具,或为一桩桩婚姻家庭纠纷调解不厌其烦地上门做工作……面对家长里短的事儿,她们在调解维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姚惠文所在办公室的墙壁上,一张张近年来“德清嫂”调解工作室获得的荣誉,一面面当事人送来的锦旗,橱柜里一摞摞按照年份分类的调解协议,就是她们备受肯定的一个注脚。

  “四步四诊”

  离婚一年后,李某发现她的探视权“失效”了。

  每次到前夫家中接女儿时,对方父母总是找理由拒绝。女儿也哭诉,祖母经常阻止她与母亲联系。

  “帮帮我吧,我怎么样才能见到孩子呀?”痛苦的李某再次来到“德清嫂”调解工作室。

  之前,家庭争吵不断的李某曾和丈夫许某到“德清嫂”调解工作室协议离婚。对于孩子,双方协议一儿一女的抚养权归许某,但儿子年纪小,随母亲李某共同生活,女儿则随父亲共同生活,至于探视孩子的时间,由双方具体协商。

  由于协商不成,李某的探视权被“卡”住了,不论调解员如何联系劝说,男方迟迟不肯露面。

  “德清嫂”采用“闻诊于情”法:了解到许某已有第二次婚姻的事实后,从探视权的履行、孩子成长所需创造的优良生活环境、儿童心理健康等视角出发,历时整整一个月成功说服了许某。最终经调解,双方在孩子探视权问题上重新签订了协议,纠纷圆满化解。

  引用传统“中医四法”,“德清嫂”们把调解的经验总结为“四步四诊”工作法。

  “望诊于形”,在预防阶段早发现、早介入;“闻诊于情”,在解纷进程中走深一步、以情动人;“问诊于源”,在调解沟通中抓住关键、守住底线;“切诊于症”,在调解机制上重塑价值、优化路径。

  对于李某孩子探视权的纠纷,如果不是“德清嫂”打好“法、理、情”三张牌,认真分析双方纠纷焦点,找准核心问题和思想根源,或许纠纷就会“卡”在男方不配合的态度上而难以化解。

  十余年来,德清县陆续设立调解服务队185支,统筹专兼职调解员1030余名。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德清嫂”调解队伍,在法度、尺度和温度中找准调解微切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做到矛盾不上行、风险不外溢。

  打造品牌

  “德清嫂”品牌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自2012年创立至今,它已走过了12年的历程。

  从0到1,需要创新和勇气,而从1到“一群”,更需要谋划和坚守。

  2019年,德清县委、县政府牵头18个部门成立“德清嫂”品牌提升小组,由县妇联领导,通过加强部门协作,推进“德清嫂”品牌共建、成果共享。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德清嫂”品牌站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起点——

  “德清嫂+”模式不断创新,逐步探索形成了“德清嫂”+驻村法官、“德清嫂”+人民调解员、“德清嫂”+律师、“德清嫂”+社工、“德清嫂”+心理咨询师等“德清嫂”+纠纷化解模式。

  近两年,德清县组织县镇村三级婚姻家庭调解工作室开展家事调解员培训576人,家事调解员中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社会工作者资格证等人数占52%,有效促进纠纷高质量化解。

  此外,当地创新设立“德清嫂”姐妹草根奖,先后设立“花木兰”爱心奖、丽红巾帼创业奖、亚萍春苗奖、晓晔爱心奖等19个姐妹草根奖,通过“百姓设奖、奖励百姓”的道德力量,引导更多群众参与到“德清嫂”队伍中来……

  “我是一名妇女,也是一个母亲,社会需要爱心和责任,如果我的举动可以感染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那就再好不过了。”全国建功标兵、德清县女性企业家童晓晔说,自2009年自掏腰包设立“晓晔爱心奖”以来,她已坚持了16年。

  为深化“平安家庭”建设,如今,“德清嫂”经验做法已在浙江全省推广,涌现出“东海渔嫂”“平安丽姐”“钱塘湾嫂”等各具特色的1.4万支巾帼志愿服务队,集成纠纷调解、家庭建设、网格治理、志愿服务等多元力量,深度参与基层治理,当好家事纠纷化解者、家庭文明建设者,在书写平安浙江建设新篇章中彰显巾帼担当。

中国妇女报权益观察 4“德清嫂”的“望闻问切”调解维权真管用 2025-01-07 2 2025年01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