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代表在第十二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论坛暨第六届全球女性发展研讨会上交流讨论。
受访者供图
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上,数字赋能女性发展是一项重要议题。日前,以“智能·平等·创新:数字赋能与全球女性发展”为主题的第十二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论坛暨第六届全球女性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来自19个国家百余名专家学者和嘉宾围绕主题深入探讨,以期推动数字时代的全球性别平等和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
妇女在数字技术领域具有怎样的潜力?数字技能发展如何促进妇女实现全面发展?如何看待数字时代推进性别平等的必要性?会后,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特邀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主持人刘利群围绕焦点问题展开对话,助力广大妇女在数字时代更好地发展前行。
记者:如何理解数字赋能女性?数字时代,我们为何要更加重视妇女的增技赋能?
刘利群:数字赋能女性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工具提升女性的能力、机会与效率,从而改善女性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数字时代,重视妇女的增技赋能,不仅是妇女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社会充分调动和利用人力资源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对妇女的增技赋能,首先体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要求。中国始终坚持男女平等宪法原则,将男女平等作为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进入发展机遇与治理挑战并存的数字时代,更要坚决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创造一个包容、公平、可持续的数字世界和数字未来。第二反映经济发展的需要。女性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推动女性公平参与数字经济建设,能有效促进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第三反映社会公平需要。当前女性在数字领域代表性仍然不足,且面临一些歧视与刻板印象。因此,推动女性在数字领域的平等地位,是维护和支持社会公平的需要。
记者:如何看待妇女在数字技术领域的潜力?数字技术发展为妇女带来哪些新机遇、新动能、新空间?将如何促进妇女实现全面发展?
刘利群:妇女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者,在数字技术领域,妇女同样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从科技创新角度看,我国科技工作者中女性占比达到45.8%,高于国际水平。从经济参与角度看,全国妇联数据显示互联网领域创业者中女性占55%。我国职场女性数量全球最多,在数字经济中能够释放非常大的潜能。
如今,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推动数字经济加速发展,赋能女性全面创新发展。
一方面,数字技术打破时间、空间束缚,为女性提供灵活的就业空间,为妇女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新机遇,女性灵活就业趋势上升;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为增进女性教育、医疗等社会福祉提供了新动能。如智能扫地机器人等家务助手减轻了女性家务负担,智慧教育平台使女性能打破时空限制接受教育,基于热成像的乳腺癌检测保障了妇女健康等。
记者:数字技术也为妇女发展和推进性别平等带来一系列不可忽视的挑战。数字鸿沟、算法歧视等问题会对妇女充分发展带来哪些阻碍和深远影响?请谈谈数字时代推进性别平等的必要性。
刘利群: 2024年联合国妇女署《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之性别简况》中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指数级速度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和强大的倍增效应,也带来了风险,尤其是对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而言。
数字性别鸿沟会使女性就业、医疗、教育、贫困等风险加剧。数字技术发展使得数字接入鸿沟呈现新形态,随着5G、智能应用的发展,不同性能的物理接入将影响女性参与直播等数字经济,数字使用能力的性别差异,也对女性平等享有数字红利、参与数字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AI技术及产品的性别偏见和歧视,将严重影响性别平等进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报告指出,AI的广泛应用与性别偏见,使女性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风险加剧,甚至会抵消数十年的两性平等进展。语音助手、大模型等会复刻、传播和强化性别刻板印象;基于AI的就业推荐系统、智慧医疗系统在决策时若存在性别偏见会侵害女性权益;AI换脸、视频自动生成等AI技术可能被不当使用,如用于制作虚假的色情视频等不道德和非法活动。
另外,数字领域的性别失衡仍然存在,会导致科技创新、研发与应用缺少多元化视角,不利于数字包容、可持续发展。性别刻板印象和有害社会规范也阻碍着女性接受STEM教育并参与相关工作。
记者:我国在消除性别数字鸿沟、支持女性参与数字经济、加强人工智能女性人才培养等方面有哪些积极举措和亮点呈现?
刘利群:为提升妇女数字技能,消除性别数字鸿沟,促进性别平等,我们党和国家采取了积极有力的措施。在政策支持与规划方面,我国高度重视妇女对信息技术的参与和利用,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提出全面提升妇女的媒介素养,提高妇女利用信息技术参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的相关目标与措施;在提升妇女数字技能方面,全国妇联与多部门联合多措并举促进妇女广泛参与数字经济,2015年起连续出台指导意见、工作方案,与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等以及电商平台,对妇女开展电商培训、网络直播带货技能培训,带动一批巾帼电商达人、培养一批妇女带货能手和电商品牌,帮助50多万妇女通过新经济新业态实现就业增收。全国总工会印发《女职工数字技能提升方案》,明确表示要加大数字时代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女职工培养力度,提升女职工数字技能水平;在教育培训方面,教育系统持续推动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与应用,加快数字化转型赋能妇女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国妇联所属高校,中华女子学院开设AI通识博雅课程,专门培养女大学生AIGC实战技能;面向妇女干部、就业创业人员等持续开设数字领导力提升、数字技术相关培训课程,提升女性数字素养与技能;2024年与中国女子高校联盟共同发布了“玫瑰绽放”女性数字赋能行动倡议和“数字芳华”数字赋能妇女教育行动计划,共同赋能女性教育和终身学习。
以上措施进一步激发女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贡献力量,为“性别平等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提供了事实依据。
记者:为进一步弥合数字性别鸿沟,还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促进女性充分融入数字社会?
刘利群:实现数字时代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弥合数字性别鸿沟,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媒体、公众、国际组织等多主体共同参与。
首先,从思想上让女性从刻板印象中解放出来,为女性创建有吸引力的内容和服务,消除女性对网络安全问题的担忧,支持女性学习与使用数字技术并建立信心。
第二,面向中小学、高等院校、公众等开展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通识教育,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提升人工智能以及“人工智能+”等数字领域女性创新人才培养,广泛开展数字时代职业能力培训。
第三,构建包容平等的数字环境。数字创新与应用纳入性别视角,加强性别平等评价、研究与监管,缓解人工智能性别偏见。改善女性物理接入环境,提高数字技术的可获得性和可负担性。加大妇女数据资源和数据中心建设,引导产业界充分考虑女性需求。推进就业、教育、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一步完善。另外,推动妇女相关工作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妇女提供智能精准服务。
第四,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推进全球数字共建共治共享。联合国高度关注全球数字治理以及数字时代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我国始终倡导深化全球数字合作,共享数字发展机遇。可依托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全球妇女发展合作交流培训基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等,构建全球妇女数字交流合作平台,同各国共同培育和提升女性数字素养,保障和提高妇女和儿童数字权益,在全球数字治理与妇女事业发展中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