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深挖活用红色资源

红色基因铸魂 续写发展篇章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瑞欣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瑞欣

  “来到这里的人,都会站在这棵树前仿照着它生长的样子伸手比一个大大的‘V’棵,人们亲切地把它称为‘胜利树’,它也是遵义会议会址里唯一‘活着的文物’……”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东侧生长着一棵呈“V”字形的大槐树,这里便是遵义会议的会址。

  90年前,遵义会议彪炳史册。90年间,一代代人用行动、用汗水、用实干传承遵义会议精神,黔北大地处处展新颜。在这片红色沃土上,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讲好红色故事

  红色是遵义的底色,遍布各城乡的红军战斗遗址、纪念馆、陈列室,以及一件件承载着红色记忆的革命文物,无不诉说着信仰之美、使命之重、英雄之气。

  在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的大娄山脚下,坐落着中国第一所红军小学——娄山关红军小学。走进小学校门,红色气息扑面而来,孩子正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里开展红色德育大课间活动。整齐划一的动作、嘹亮的歌声穿透巍峨的娄山,向更远的地方传去。

  娄山关是红军长征时期取得首次大捷的地方。2008年,为纪念长征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娄山关战役,传承长征精神、红军精神,红军小学在娄山关山脚挂牌成立。校长袁思海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创建红军小学,是为了铭记老一辈革命家和红军英勇无畏、舍身为人民的精神。我们不仅要学会感恩,更应该让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铭记历史,深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为传承红色精神,娄山关红军小学就地取材,将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编成以手势为主的手势操,以“红色传承、红色发展、红色向往”为主线,自主编排红色德育主题大课间活动。

  同时还利用节日、纪念日、寒暑假组织小红军宣讲队员赴镇内各社区、娄山关景区等地开展长征故事、遵义故事红色宣讲和文艺展演等红色研学活动。

  除常规的红色班会课,红军小学从2015年起还依托学校里的红色展馆培养红色小小宣讲员。红色小小宣讲员、四年级学生赵梓莹说:“英雄的事迹感染着我们,也激励着我们。能成为一名宣讲员我感到很光荣,长大后我也想成为一名老师,把红色精神传承下去。”

  赓续红色血脉

  作为四渡赤水的主战场之一,习水县的革命文物资源禀赋厚重。四渡赤水纪念馆就坐落于赤水河畔的习水县土城镇一隅。

  自2009年免费开放以来,四渡赤水纪念馆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胜地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馆内一件件红色文物,既诉说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也见证了这里扎实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自2005年建馆以来,我们就一直通过下乡寻找文物线索、对外征集、联系红军后代捐赠、联系其他场馆等形式开展文物征集工作。目前,馆内藏品已达到5211件/套。”纪念馆讲解员高红芳告诉记者。

  文物承载着一段红色历史,如何用好红色资源,让文物“活”起来,成为近年来四渡赤水纪念馆创新突破的方向。通过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项目之一的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四渡赤水纪念馆把实际需求与文物展示利用充分融合,突出亮点。此外,四渡赤水纪念馆还开展了文物数字化信息采集、文物数字化展示利用、智慧博物馆系统建设等项目。

  以前不能触摸的文物,变成可以通过电子屏幕360度观看和触摸的虚拟展品……通过科技化、互动化、沉浸式,种种新方式、新技术的运用,纪念馆不仅实现红色革命文物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和利用,也让展示内容更为生动形象。2024年上半年,已有26万多人次的游客进馆参观、体验,红色革命文物数字化展示尤其受到年轻游客和青少年游客青睐。

  “看完很受鼓舞!”“生动紧凑的故事情节、舞台声光电移动场景的布置,让我身临其境,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好剧!”观看完以中央红军血战湘江、转兵贵州,召开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最终胜利北上的长征故事为主线的《伟大转折》剧目后,在场观众的掌声一浪接着一浪,充分印证着主旋律的作品也可以有“大流量”。

  从红色文物创新性保护展陈到打造大型长征文化沉浸式演艺剧目《伟大转折》,遵义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地深挖红色资源、用活红色资源,让红色力量、红色基因深深植根于城市精神、城市品格当中。

  发展红色经济

  青杠坡战斗是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战役的发端之战,站在青松翠柏间的青杠坡战斗遗址,那段血与火的历程仍然历历在目。

  90年过去了,如今的习水县土城镇青杠坡村依山傍水、满眼青绿,红色文化、法治文化与田园风光汇聚,资源整合呈现出的迷人风采,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前来打卡。

  2021年,青杠坡村作为贵州省23个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之一进行打造。聚焦“红忆青杠 绿美田园”的发展定位,这里先后规划实施了红色研学中心建设、红色文化人居环境整治、议事大院、污水生态化复合处理设施等15个红色美丽村庄改扩建项目。

  随着村容颜值的提升,发展的内核也在不断充盈,青杠坡村借助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打造乡村特色产业,打好“红色牌”,念好“绿色经”,推动红色旅游和绿色生态融合发展,努力实现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双增收”。

  “我们开发了‘一村一品’柚子产业,建设100余亩高标准柚子基地,以‘专业党支部+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红军柚2300亩,樱桃、枇杷等精品水果400余亩。2021年以来,全村实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230万元,积累613万元。2023年年底,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约350万元。”青杠坡村党支部书记易松表示,下一步,青杠坡村还将盘活闲置资源,打造30亩蔬菜基地,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依托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禀赋,激活美丽村庄发展新动能。

中国妇女报要闻综合 2红色基因铸魂 续写发展篇章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瑞欣2025-01-09 2 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