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原粮仓”到“世界餐桌”

豫见“食”光里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高雅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高雅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从乡村到城市,从田间到餐桌,从原材料投入到最终产品打包完成,通过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自动化流程,汤圆、饺子、馅饼、香肠等各类食品,仅需短短5分钟就能顺利完成所有工序……在河南,这样的生产场景每天都在近6000家工厂里同步上演,智能化生产线已然成为标配,技术创新带来的变革随处可见。

  创新驱动 满足多元味蕾需求

  位于郑州市惠济区的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里,零星的工人在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前有序工作,和面、洗菜、压延、成型、包装、运输……各类高科技设备有条不紊地将原材料转化为包装精美的速冻食品。

  生产过程中,三全食品采用了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工艺。三全食品生产运作部负责人周丽君介绍道:“我们的速冻隧道能在短时间内将产品温度降至极低,最大限度保留食品营养与风味。”同时,引入智能化生产系统,实现精准生产。“比如在汤圆生产线上,机器能精准控制汤圆重量和馅料填充量,每颗汤圆误差极小。”

  “创新是三全食品的生命线。”三全食品研发总监李贵仁表示,为了打造更美味健康的速冻产品,三全食品投入大量资源建立研发中心,设有行业首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不断创新技术,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李贵仁说:“为了让汤圆口感更细腻,我们在糯米粉的选择和处理上反复试验,最终找到最佳方案。同时,在馅料的研发上,我们尝试融合多种食材,创造出独特的口味。”

  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则深挖红枣这一特色农产品的价值,牵头打造了省级红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果蔬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通过加码科技研发与创新,更好保留食材的营养和口感,为国人的饮食选择增添了健康又美味的选项。

  据悉,近年来,郑州市惠济区委、区政府以大运河智谷片区、花园口新兴产业园、古荥智能制造产业园、惠济高校园区“四个片区”建设为引领,积极推进中国现代食品产业创新示范园和国际食品贸易港“一园一港”建设。同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带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实现产品关键领域的技术转化,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品质坚守 美食吃出“科技范儿”

  食品产业是河南省主营业务收入超万亿元的两大产业之一,也是漯河市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总规模超2000亿元。

  据悉,2022年,漯河市主导建设的省实验室中原食品实验室揭牌成立。“我们先后吸纳了12名院士,组建了24支科创团队。”中原食品实验室工作人员王溢霄介绍道,“实验室先后为260余家食品企业提供技术服务530余次,发展40余家全国重点食品企业成为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合作伙伴,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高品质的饮食需求。”

  “实验室采用‘企业下单、科学家接单’的模式,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同时,通过企业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实现了食品科研从‘0’到‘1’的转变。”中原食品实验室副主任陈历水说。

  离中原食品实验室不远,就是河南省食品加工中试基地。“新产品从实验室到企业生产车间,只需要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河南省食品加工中试基地副主任崔胜文介绍,“中试对降低研发成本、提高成果转化效率至关重要,经过中试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能大大降低企业应用新技术的风险,提高了从研到产的成功率和产业整体的创新效率。”

  多元产业融合 打造完整产业链

  遍布驻马店市的乡村振兴产业园,将传统农业与现代加工深度融合,让农产品摇身一变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金疙瘩”。

  走进遂平克明面业有限公司的挂面生产车间,一股淡淡的麦香扑鼻而来。一袋袋小麦面粉经配比后,再经过熟化、压延、切条等多道工序,面粉变成了一条条光滑、细腻的面条。工人们忙碌地搬运、装车,准备运往全国各地市场。

  据了解,2017年,陈克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遂平县新增投资15亿元建设陈克明食品遂平产业园,年产各类面条43.8万吨、年加工小麦100万吨,这一举措不仅壮大了遂平县食品产业集群,还拉动了包装、物流、电商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目前在职员工已达1700人,实现年利税5800万元。

  “我们公司现有员工3000多人,女工占比超过70%。”位于平舆县的河南泰普森休闲用品有限公司里,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生产折叠桌椅、帐篷、户外小拉车等产品,该公司生产副总经理韩松涛说,“公司积极响应‘三园同构’的发展战略,吸纳了当地大量劳动力。我们这里还是河南省‘巧媳妇创业就业工程示范基地’,很多女性员工在这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通过自己的劳动增加了收入,改善了家庭生活条件。”

  “我们组有52个人,其中44名都是女工,全部来自平舆县周边的乡镇。”河南泰普森休闲用品有限公司安装十六线的线长李雪妮说,“在这里上班很开心,既可以照顾家庭,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据万冢镇党委书记张永利介绍,目前,轻工业加工区建有标准化厂房6座,入驻企业6家。农业特色种植区以永信种植专业合作社、挚诚农业生态园为龙头企业,主要种植阳光玫瑰葡萄、螺丝椒、羊角蜜、大葱等瓜果蔬菜。整个产业园带动周边460多名群众家门口务工,人均年增收2万元左右。

  “依托龙头企业,以‘党建+公司+农户’为基础,带动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以及务工收入等多种方式,分享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资源变成了资产、村民变成了股民,收入也不断增加。”万冢镇副镇长刘祥说,下一步,万冢镇将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就业岗位,让村民的收入结构更加多元化,努力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中国妇女报要闻综合 2豫见“食”光里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高雅2025-01-11 2 2025年01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