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 张晨
在徐徐展开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中,处处活跃着女性奋斗的身影。她们是开农庄的乡村“厨娘”,是带头闯市场的“新型女农民”,是穿梭在田间地头的乡村带货主播……她们以特有的果敢、坚强和知性,书写下一个个动人的新时代乡村振兴“巾帼故事”。
“厨娘”“烹”出乡村振兴味
在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兴泉镇德基村,有一栋白墙青瓦的农家小院,门口是村子的公共花园和广场,屋后紧挨着菜园和果园,景色别致。这正是德基村“美丽庭院示范户”袁凤琴的家。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火热及“和美乡村”建设的推进,到德基村来慢享田园生活的游客越来越多。2024年10月底,56岁的袁凤琴敏锐抓住“商机”,把家门口的“美丽资源”转化成“美丽经济”,在家里开起了农庄。
开业以来,袁凤琴家的农家小院日渐火爆,成了不少游客“打卡”和品尝乡村美食的地方。“客人们都说我家的农家菜物美价廉,能吃到‘妈妈的味道’。”袁凤琴乐呵呵地说。
乡村“厨娘”在家开农庄的背后,是华坪县“党建+妇建”的成果转化。近年来,华坪县坚持以“乡村振兴大擂台”和“好支书大比武”活动作为推动载体和有效抓手,全力打造中心镇楠木村、荣将镇龙头村等一批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让农村有景可看、农民有活儿可干、农业有钱可赚,增强了妇女的内生动力和增收致富能力。
华坪县妇联也乘势而为,通过进村送技能,提升妇女就业能力,并利用“美丽庭院+经济”模式,鼓励和支持广大妇女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多元化、特色化庭院经济项目,把乡村振兴的成果直接转化成“美丽经济”。
乡村餐饮业的快速发展,还推动了一批“零工、散工”岗位的出现,既有效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问题,又切实增加了群众收入。
“菜娘子”“蔬”写“菜经济”
在华坪县当地,不少傈僳族群众一直有着种植大白菜的传统。2020年,新庄乡德胜村的傈僳族妇女谷满菊,发现自己种的大白菜价格越来越低,有时甚至只能卖几毛钱一斤。为改变这一局面,在一番考察后,她决定在村里成立专业蔬菜合作社,重新开启她的“蔬菜种植路”。
谷满菊先从品种、技术等方面入手,引进包菜、四季豆、苦瓜等优质新品种,将合作社蔬菜品种由过去的两三种增加到二十多种。同时,通过采用“露天栽培+设施大棚”结合的种植模式,坚持“物理+生物”结合的绿色防控措施,让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得到双提升。
2021年,谷满菊把种植基地搬到了丽江市区周边,扩大了种植规模,并与丽江市及香格里拉市的多家超市签订了长期采购协议,有些蔬菜更是远销西藏,深受各地客商青睐。
“一个人富裕不算啥,只有乡亲们都富裕了,那才叫富裕。”谷满菊说。在她的带领下,40余户农户在丽江有了自己的蔬菜大棚,25户跟着她外出打拼的菜农更是在城区购置了房产。同时,辐射带动华坪县300多户农户种植蔬菜600余亩,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形成了“大户带动、农户参与、群众致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近年来,华坪县抓住产业兴旺关键点,实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和“新型职业女农民”培育工程,探索“妇女互助组”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不断展现创业奋斗巾帼美。
“云经济”绽放“她活力”
电商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也为妇女提供了灵活便捷的就业岗位,让农户有了更加广阔的销售渠道和增收途径。
对此,华坪县妇联不断拓宽服务妇女新路径,以“组织赋能+关爱服务+培训助力”的模式,通过妇女职业教育、技能比武、创业扶持等措施,带动更多女性参与到“云经济”中。
在华坪县妇联的支持帮助下,拥有150多万粉丝的“三农”短视频作者“@鑫妹儿屈鑫玲”,积极参与直播助农活动,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带货销售当地芒果等农产品500余吨,为农户创造收入超过500万元。
华坪县兴泉镇文乐村副主任惠诗语用“@华坪小惠”账号,带货农产品300余吨,为农户创造收入300余万元;“@乡野丽江娇子”账号作者王娇,帮助当地60多名果农卖出30多万斤芒果,帮助50多名蜂农卖出35吨蜂蜜……
女性是乡村振兴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为把更多妇女培养成乡村振兴中的“行家里手”,华坪县妇联还通过“妇建+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村妇女“抱团”发展、增收致富。并通过提供科技支持、送资金办理创业贷款、深化妇女家门口灵活就业等措施,助力农村妇女就业创业,引领广大妇女在各领域中绽放“巾帼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