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景韵润 发自北京 1月22日,据教育部官网消息,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提出,要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青少年宫、博物馆、科技企业等力量,确保每所学校至少有1名科学副校长,鼓励并支持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科学家、理工科专家担任科学副校长。
聚焦不断完善科学类课程体系建设,改进和创新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学实施条件,整合校内外各类实践场所和资源,推动“大中小纵向衔接”“校家社横向联动”等中小学科学教育重点工作,《指南》提供了具体实施路径,提出了明确意见建议。针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科学类课程教师等不同主体,分别明确了工作内容。
《指南》要求,推动高水平师范大学开设科学教育专业,优化师范类院校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在公费师范生项目中提高科学教育学生培养比例,支持综合性大学培养科学类课程教师。
此外,《指南》指出,要明确科学副校长工作职责,用好资源和专业优势,探索通过开展科普讲座、结对科学类课程教师、参与建设科学类课程、指导学生项目等务实举措,发挥引领作用。要搭建科学副校长培训交流平台,探索建立工作评价和档案管理制度,用好评价结果。
针对《指南》提出的确保每所学校至少有1名科学副校长,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员鲁小凡表示,科学副校长是一个很好的桥梁,他们既懂科学,也懂教育,可以让科学教育资源更好流动,从而带动学校现有科学教育体系变革升级和优化创新。“科学副校长要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校科学教育特色发展方向结合起来,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列出工作清单和推进时间表,将工作落在实处、落在关键处。”
在鲁小凡看来,科学副校长的引领对于学校的科学课程体系建设十分关键。“选拔科学副校长,要将待选人的专长和学校的科学教育特色发展方向关联起来,还要选拔有意愿并有时间为学校开展科学教育的人。科学副校长要和学校一同搭建学校的科学教育体系,确定科学教育内容,做好课程实施规划,从而撬动科学教育教学方法的革新,带动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这是一个长期性工作,不妨建立一个科学副校长档案,每学期在区域内开展一到两次研讨会,帮助科学副校长尽快适应角色,从而更好协助学校开展科学教育工作。”
《指南》提出,要提升科学教育在课后服务中的比例,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知识经验、思维水平、兴趣特点,进阶式、一体化开展科学类课后服务。对此,鲁小凡表示,与科学类课后服务相结合,对提升学校科学教育质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学校科学教育正在从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探究的过程,慢慢开始让孩子们学会用科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把科学教育融入课后服务体系,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从而培养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研究并解决科学问题的思维和能力,这正是我们当下培养创新人才所需要的。”
据悉,下一步,教育部将强化部署、调度、培训及专家调研指导,督促各地抓好《指南》贯彻落实工作,推动完善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科学教育质量和水平。